岔路河断陷梁家—万昌构造带万昌组油气成藏特征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0页 |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条件 | 第17-18页 |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 第18-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0-29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2-25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5-27页 |
·油气勘探历程 | 第27-29页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9-42页 |
·地层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 第30-36页 |
·旋回的划分 | 第30-33页 |
·标志层的选取 | 第33页 |
·井震合成记录 | 第33-36页 |
·地层的划分结果 | 第36-38页 |
·万一段地层特征 | 第36-37页 |
·万二段地层特征 | 第37页 |
·万三段地层特征 | 第37-38页 |
·地层对比 | 第38-42页 |
·梁家构造带地层对比 | 第38-39页 |
·万昌构造带地层对比 | 第39-42页 |
第4章 沉积相分析 | 第42-56页 |
·沉积相划分 | 第42-46页 |
·梁家构造带沉积相划分 | 第42-44页 |
·万昌构造带沉积相划分 | 第44-46页 |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46-54页 |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 | 第46-47页 |
·砂地比求取方法 | 第47-48页 |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48-54页 |
·沉积相演化特征 | 第54-56页 |
第5章 生储盖及组合特征 | 第56-70页 |
·烃源岩特征 | 第56-59页 |
·暗色泥岩的分布 | 第56-57页 |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59页 |
·储集层特征 | 第59-69页 |
·砂体的岩性特征 | 第59页 |
·砂体的分布特征 | 第59-63页 |
·储集层的物性特征 | 第63-69页 |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69-70页 |
第6章 油气成藏特征 | 第70-79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70-74页 |
·构造油气藏 | 第70-72页 |
·岩性油气藏 | 第72-74页 |
·油气成藏控制条件 | 第74-76页 |
·烃源岩条件 | 第74页 |
·油气运移条件 | 第74-75页 |
·油气储集条件 | 第75页 |
·圈闭条件 | 第75-76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76-7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