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8-3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二、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分析框架 | 第26-2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二、基本分析框架 | 第27-29页 |
三、关于研究题目及框架的特别说明 | 第29页 |
第四节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点 | 第29-30页 |
一、论文的重点 | 第29页 |
二、论文的难点 | 第29-30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30页 |
第五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二、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管理效果评价 | 第31页 |
三、各类主体的具体投资策略和风险管控策略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及类别 | 第32-47页 |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 第32-34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公司为短期交易盈利而持有的资产 | 第32-33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和强波动性的基本特点 | 第33-34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类别与金融市场盛衰密切相关 | 第34页 |
第二节 现行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界定 | 第34-38页 |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界定 | 第35-36页 |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界定 | 第36页 |
三、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界定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基本类别 | 第38-45页 |
一、交易中的上市公司股票及部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 | 第39-40页 |
二、可交易的各级各类债券及票据 | 第40-41页 |
三、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份额 | 第41-43页 |
四、包括上市交易的权证在内的部分衍生金融工具 | 第43-44页 |
五、其他交易性金融资产 | 第44-45页 |
第四节 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分析 | 第45-47页 |
一、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债券产品分析 | 第45页 |
二、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衍生金融产品分析 | 第45-46页 |
三、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权益产品分析 | 第46-47页 |
第三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及标准 | 第47-67页 |
第一节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计量的基本属性是公允价值 | 第47-50页 |
一、两大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 第47-49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初始计量到后续计量和处置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 | 第49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 第50-53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 第51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 第51-52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 第52页 |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 第52-53页 |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 第53页 |
第三节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 第53-56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 第53-54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 第54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 第54页 |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 第54-55页 |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 第55-56页 |
第四节 中国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前对相关产品计量的规定 | 第56-60页 |
一、新准则实施前相关产品的主要科目是"短期投资"、"自营证券"、"长期债券投资" | 第56-57页 |
二、相关产品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 第57页 |
三、相关产品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 第57-58页 |
四、相关产品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 第58-59页 |
五、相关产品计量属性的具体确定 | 第59页 |
六、准则或制度关于相关产品披露的规定 | 第59-60页 |
第五节 中国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 第60-67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 第60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 第60-61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 第61页 |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 第61-63页 |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 第63-67页 |
第四章 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属性的争论及分歧 | 第67-82页 |
第一节 伴随资本市场发展而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始终充满争论 | 第67-70页 |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收益波动加速和风险加剧 | 第68页 |
二、市价变动会计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受到较多质疑 | 第68-69页 |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不如设想的那么好 | 第69-70页 |
四、据内部模型计算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操纵嫌疑 | 第70页 |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资本市场上行阶段的"价格助涨效应" | 第70-72页 |
一、资本市场在上行阶段绝大多数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上升 | 第71页 |
二、价格上升导致的价值调整和收益增长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 第71页 |
三、报表优化及业绩激励会推动大量资本进入市场投资或投机 | 第71-72页 |
四、资本推动和预期变化将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 | 第72页 |
第三节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资本市场下行阶段的"价格助跌效应" | 第72-74页 |
一、资本市场在下行阶段绝大多数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下跌 | 第72页 |
二、价格下跌的调整和收益减少乃至损失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 第72-73页 |
三、报表恶化导致融资困难及不得不抛售金融资产补充流动性 | 第73页 |
四、流动性收缩和预期改变将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 第73-74页 |
第四节 公允价值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在"人性"作用下更加明显 | 第74-76页 |
一、资本市场在人性贪婪作用下会过度上行和积累风险 | 第74-75页 |
二、资本市场在人性恐惧作用下会过度下行并引发崩盘 | 第75页 |
三、"人性"作用放大的诱导机制是薪酬激励及绩效考核 | 第75-76页 |
第五节 当前阶段有关各方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作的调整与改进 | 第76-80页 |
一、美国国会赋予SEC必要时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权力 | 第76-77页 |
二、欧盟允许金融机构停止使用按市价计算的会计准则 | 第77-78页 |
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修改准则允许金融工具重分类 | 第78页 |
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及时发布准则修订稿 | 第78-79页 |
五、部分公允价值坚守派猛烈抨击FASB修改公允价值准则的做法 | 第79页 |
六、G20金融峰会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工作及国际趋同提出要求 | 第79页 |
七、中国有关方面密切关注IASB和FASB的动态并研究公允价值的改进 | 第79-80页 |
八、结论:现阶段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仍要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 第80页 |
第六节 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防范公允价值助推效应带来的风险 | 第80-82页 |
一、公司应设立止盈点防止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泡沫化风险 | 第81页 |
二、公司应设立止损点防止交易性金融资产财务指标过度恶化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导致的潜在风险分析 | 第82-95页 |
第一节 公允价值助推效应易引发金融资产投资决策非理性和短期化 | 第82-85页 |
一、公允价值助涨效应可能导致决策者非理性地追加投资 | 第82-83页 |
二、公允价值助跌效应可能导致决策者将长期投资短期化 | 第83-84页 |
三、公允价值市价会计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层放弃经营管理 | 第84-85页 |
第二节 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可能引发高管行为扭曲和公司治理失效 | 第85-87页 |
一、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会使高管行为扭曲引发道德风险 | 第85-86页 |
二、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会使公司管理退化和治理失效 | 第86-87页 |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能存在导致流动性收缩等的财务风险 | 第87-90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性使资金管理的难度增加 | 第87-88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导致的流动性膨胀与收缩变化加快 | 第88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使资产负债表负载价值波动性增加 | 第88-89页 |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使损益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更难 | 第89-90页 |
第四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若管控不当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乃至危机 | 第90-92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管控不当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股价剧烈波动 | 第90-91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管控不当可能导致资本市场非理性的涨跌 | 第91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若管控不当可能进一步传递引发金融危机 | 第91-92页 |
第五节 中国受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关联产品投资风险影响较大的公司 | 第92-95页 |
一、金融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最大 | 第92-93页 |
二、非金融投资性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较大 | 第93页 |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较大 | 第93-94页 |
四、上市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在逐渐增加 | 第94页 |
五、社会公益类基金也将受到相关投资风险影响 | 第94-95页 |
第六章 金融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 第95-122页 |
第一节 金融公司的范畴与类别及投资现状 | 第95-108页 |
一、金融公司的范畴界定 | 第95-96页 |
二、金融公司的基本类别 | 第96-97页 |
三、金融公司的数量及规模分析 | 第97-102页 |
四、中国金融公司的投资现状分析 | 第102-108页 |
第二节 金融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 第108-111页 |
一、中国金融公司仍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 | 第109-110页 |
二、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充足的现金流保证 | 第110页 |
三、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迫切的流动性需求 | 第110页 |
四、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专业的投资技术和研究能力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遵循的原则 | 第111-113页 |
一、要时刻遵循科学决策和谨慎投资的基本原则 | 第112页 |
二、要遵循投资组合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原则 | 第112页 |
三、要遵循专业化团队和市场化操作相结合原则 | 第112-113页 |
四、要遵循研究、决策、执行、监控一体化原则 | 第113页 |
第四节 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13-118页 |
一、银行类金融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 第114-115页 |
二、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 第115-117页 |
三、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 第117页 |
四、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 第117-118页 |
第五节 非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18-122页 |
一、证券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19-120页 |
二、保险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20页 |
三、基金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20-121页 |
四、其他非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 第122-133页 |
第一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范畴和特征及投资现状 | 第122-126页 |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范围界定 | 第122-123页 |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一般特征 | 第123-124页 |
三、中国当前主要的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 | 第124-126页 |
四、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投资现状分析 | 第126页 |
第二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 第126-128页 |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一般总体实力较强且愿意进行投资 | 第126-127页 |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通常会成立专门团队从事投资研究 | 第127页 |
三、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风险承受以及管控能力相对较强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28-130页 |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 第128-129页 |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 第129页 |
三、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 第129页 |
四、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 第129-130页 |
第四节 是否保留主业对于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的影响 | 第130-133页 |
一、若保留主业则要严格控制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和权重 | 第131页 |
二、若不保留主业则要时刻关注并做好流动性分析等风险管理 | 第131-133页 |
第八章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 第133-145页 |
第一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数量和特征及投资现状 | 第133-139页 |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概念及设立条件 | 第134-135页 |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数量及资金规模 | 第135-137页 |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的现状分析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 第139-141页 |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 第140页 |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常拥有充足的流动性 | 第140页 |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41-143页 |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 第141-142页 |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 第142页 |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 第142页 |
四、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 第142-143页 |
第四节 是否投资本集团内部创造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区别 | 第143-145页 |
一、财务公司应主要投资于集团以外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 第144页 |
二、投资本集团创造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 | 第144-145页 |
第九章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 第145-156页 |
第一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状 | 第145-151页 |
一、当前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尚不多 | 第145-147页 |
二、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 | 第147-148页 |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 第148-149页 |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基金比重较大 | 第149-150页 |
五、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购买各种债券类产品将逐步放开 | 第150页 |
六、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参与衍生金融产品投资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 第151-153页 |
一、未上市的一般企业大多风险承受及管控能力不强 | 第152页 |
二、上市公司的风险承受及管控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强 | 第152页 |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更要谨慎决策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53-156页 |
一、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股票和基金为主 | 第153页 |
二、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和基金要有规模限制 | 第153-154页 |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要控制衍生金融品投资规模并杜绝投机 | 第154页 |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要有及时调整政策 | 第154-156页 |
第十章 社会公益类基金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 第156-181页 |
第一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的类别、情况介绍及投资现状 | 第156-173页 |
一、社会公益类基金的类别 | 第156-157页 |
二、社会公益类基金的具体情况介绍 | 第157-167页 |
三、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状分析 | 第167-173页 |
第二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的风险承受能力及管控能力分析 | 第173-176页 |
一、社会保障基金资金实力较强但风险喜好程度很低 | 第173-174页 |
二、中国投资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强但管控能力需提高 | 第174-175页 |
三、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承受与管控能力相对较强 | 第175页 |
四、其他社会公益类基金风险承受能力及管控能力一般 | 第175-176页 |
第三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 第176-181页 |
一、社会保障基金应主要进行长期债券投资和价值型股票投资 | 第176-177页 |
二、中国投资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交易性投资 | 第177-179页 |
三、企业年金基金要根据市场周期灵活调整金融资产配置策略 | 第179-180页 |
四、其他社会公益类基金应以中长期债券投资和定期存款为主 | 第180-181页 |
第十一章 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 | 第181-200页 |
第一节 设计风险财务指标的前提是有效识别风险因素 | 第181-184页 |
一、定期结合过往经验和专业分析确定投资风险因素 | 第181-183页 |
二、积极运用多种计量工具分析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 | 第183-184页 |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双哑铃型"目标 | 第184-186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收益性与安全性平衡 | 第185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流动性与稳定性平衡 | 第185-186页 |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186-189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 第186-187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 第187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动态调整原则 | 第187页 |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 第187-189页 |
第四节 各类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共性财务指标 | 第189-194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占总资产的比重 | 第190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占净资产(或净资本)的比重 | 第190-191页 |
三、各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及总体加权平均收益率 | 第191-192页 |
四、单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及全年平均变动率 | 第192页 |
五、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和收益对利率、汇率、价格等的敏感系数 | 第192-193页 |
六、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与投资专业人员数的比率及其变动率 | 第193页 |
七、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公允价值与投资人员薪酬比及变动率 | 第193-194页 |
八、防御和对冲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风险措施的收益支出比及变动率 | 第194页 |
第五节 各类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 第194-197页 |
一、金融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 第195页 |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 第195-196页 |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 第196页 |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 第196-197页 |
五、社会公益类基金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 第197页 |
第六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及分析要定期公布 | 第197-200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要定期公布 | 第197-198页 |
二、公司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进行定期分析 | 第198-199页 |
三、公司要结合对风险财务指标的分析及反馈进行调整与改进 | 第199-200页 |
第十二章 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度建立及完善 | 第200-217页 |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应该成为公司的自觉行为 | 第200-202页 |
一、公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 | 第201页 |
二、公司应该自觉建立并坚定执行相关的风险管控制度 | 第201-202页 |
第二节 风险管控委员会要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专门监控 | 第202-205页 |
一、公司在不同层面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控委员会或管控部门 | 第202-203页 |
二、风险管控委员会要具备监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专业人才 | 第203-205页 |
三、风险管控委员会要定期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 第205页 |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有明确系统的机制流程 | 第205-209页 |
一、公司层面应该建立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管控流程 | 第205-207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控流程建立与执行要有多层次人员参与 | 第207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目标及流程要分解到各层次人员 | 第207-208页 |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流程必须得到认真而严格的执行 | 第208-209页 |
第四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方法和技术的运用 | 第209-211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避免形式化和纸面化 | 第209-210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将分析与处理相结合 | 第210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注重方法技术的运用 | 第210-211页 |
第五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 | 第211-214页 |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对外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 第212-213页 |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对内要注重及时信息沟通 | 第213页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注意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 第213-214页 |
第六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定期自我评估并披露 | 第214-217页 |
一、公司应加强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自我评估 | 第214-215页 |
二、公司至少半年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进行评估 | 第215页 |
三、公司要定期披露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评估报告 | 第215-217页 |
第十三章 主管部门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行指导及风险监管 | 第217-229页 |
第一节 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就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行研究 | 第217-220页 |
一、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就金融产品投资进行研究 | 第218页 |
二、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专门力量展开风险调研与分析 | 第218-219页 |
三、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及风险报告 | 第219-220页 |
第二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决策及执行提供指导 | 第220-222页 |
一、主管部门不能干预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独立决策 | 第220-221页 |
二、主管部门指导投资的形式主要是定期公布专业研究报告 | 第221页 |
三、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设立限制性指标来引导公司投资决策 | 第221-222页 |
第三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定明确的规范 | 第222-224页 |
一、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制定明确规范 | 第222-223页 |
二、主管部门要提高规范的约束层级以引起公司高度重视 | 第223页 |
三、主管部门要设计具体的监控指标体系为后续监管铺垫 | 第223-224页 |
第四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 第224-226页 |
一、主管部门要有专门人员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动向 | 第224-225页 |
二、主管部门要规定投资部门定期上报各类风险监控指标 | 第225页 |
三、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实行专项检查 | 第225-226页 |
第五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不作为加大处罚力度 | 第226-227页 |
一、主管部门要明确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方式和处罚力度 | 第226页 |
二、对于风险管控不当尤其是不作为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 第226-227页 |
三、对于违规违法处罚事件要定期总结公布以增强影响力 | 第227页 |
第六节 主管部门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和风险管控的经验推广 | 第227-229页 |
一、主管部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 第227-228页 |
二、对于部分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成功经验要推广 | 第228页 |
三、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并组织专门力量关注国际动态 | 第228-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7页 |
(一) 中文书籍 | 第229-230页 |
(二) 中文文章及论文 | 第230-234页 |
(三) 中文公司年报 | 第234-235页 |
(四) 英文书籍 | 第235页 |
(五) 英文文章及论文 | 第235-236页 |
(六) 英文公司年报 | 第236-237页 |
附录 | 第237-2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66-267页 |
后记 | 第267-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