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旅游公路开挖边坡景观型防治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边坡治理基本原理及技术梗概 | 第12-27页 |
| ·边坡治理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 ·边坡分类 | 第12页 |
| ·边坡治理基本步骤 | 第12-13页 |
| ·边坡治理技术梗概 | 第13-27页 |
| ·锚杆(索) | 第13-15页 |
| ·挡土墙 | 第15-17页 |
| ·岩石锚喷支护 | 第17-18页 |
| ·坡率法 | 第18-19页 |
| ·格构 | 第19-22页 |
| ·SNS 防护网支护 | 第22-23页 |
| ·生态防护 | 第23-27页 |
| 第三章 旅游公路开挖边坡景观型防治三元论 | 第27-30页 |
| ·功能性 | 第27页 |
| ·生态性 | 第27-28页 |
| ·自然优先原则 | 第28页 |
| ·可持续原则 | 第28页 |
| ·景观性 | 第28-30页 |
| ·环境协调原则 | 第28页 |
| ·视觉需求原则 | 第28-29页 |
| ·文化相容原则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边坡景观型防治措施 | 第30-57页 |
| ·景观型支护结构 | 第30-46页 |
| ·景观型格构 | 第30-38页 |
| ·景观型挡土墙 | 第38-46页 |
| ·边坡表面及支护结构外露部分的景观化处理 | 第46-50页 |
| ·浮雕 | 第47页 |
| ·壁画 | 第47-49页 |
| ·遮挡 | 第49-50页 |
| ·动态景观 | 第50-53页 |
| ·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 ·边坡的动态景观设计 | 第51-53页 |
| ·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 | 第53-54页 |
| ·景观绿化 | 第54-57页 |
| ·公路沿线基本情况调查 | 第54-55页 |
| ·景观植物选择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第57-79页 |
| ·金佛山概况 | 第57-60页 |
| ·地形地貌 | 第57页 |
| ·气候、水文 | 第57页 |
| ·地层岩性 | 第57-58页 |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58-59页 |
| ·水文地质 | 第59页 |
| ·植被状况 | 第59-60页 |
| ·金佛山西坡旅游公路概况 | 第60-63页 |
| ·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路基 | 第60页 |
|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第60-61页 |
| ·公路概况 | 第61-62页 |
|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 第62页 |
| ·交通量 | 第62页 |
| ·绿化环保 | 第62-63页 |
| ·危险边坡分布及概况 | 第63-64页 |
| ·边坡治理方案 | 第64-79页 |
| ·人造植物盆+SNS 柔性防护网 | 第64-68页 |
| ·开放型植生挡土墙 | 第68-7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