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插图及图表目录 | 第11-14页 |
| 1 绪论 | 第14-3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 ·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性 | 第15-17页 |
| ·保障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 ·山地城市避难场所的特殊性 | 第18-20页 |
| ·研究的动机.目的和研究范围 | 第20-23页 |
| ·研究动机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 ·研究研究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3-24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基本概念阐述 | 第25-29页 |
| ·灾害 | 第25-26页 |
| ·山地城市 | 第26页 |
| ·避难场所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2 可达性理论研究 | 第30-38页 |
| ·可达性理论 | 第30-33页 |
| ·可达性的定义 | 第30页 |
| ·可达性理论研究的历史 | 第30-32页 |
| ·可达性的要素 | 第32-33页 |
| ·可达性理论的运用 | 第33-37页 |
| ·国家或区域的可达性研究 | 第34页 |
| ·城市规划的可达性研究 | 第34-35页 |
| ·区域规划的可达性研究 | 第35-36页 |
| ·景观设计中的可达性研究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山地避难场所可达性体系 | 第38-54页 |
| ·避难场所可达性理论的系统性 | 第38-45页 |
| ·避难场所的视线可达性 | 第39-41页 |
| ·避难场所的空间可达性 | 第41-44页 |
| ·避难场所的思想可达性 | 第44-45页 |
| ·居民疏散行为研究 | 第45-49页 |
| ·灾害时城市公民疏散心理的理论研究 | 第46-47页 |
| ·我国城市居民疏散的心理调研研究 | 第47页 |
| ·城市居民避难疏散行为研究 | 第47-49页 |
| ·城市应急交通研究 | 第49-51页 |
| ·人流速度控制容纳量 | 第49-50页 |
| ·容纳量调节城市交通 | 第50页 |
| ·城市交通引导人流疏散方向 | 第50-51页 |
| ·研究避难场所可达的技术选取 | 第51-53页 |
| ·空间句法 | 第51-52页 |
| ·GIS 技术 | 第52-53页 |
| ·技术选取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4 山地避难场所可达性现状调研及分析 | 第54-76页 |
| ·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可达性的前期调研 | 第54-60页 |
| ·山地城市灾害的类型 | 第54-58页 |
| ·山地城市避难场所的布局 | 第58-60页 |
| ·城市避难场所可达性案例调研 | 第60-66页 |
| ·平原城市的类型 | 第61-65页 |
| ·山地城市的类型 | 第65-66页 |
| ·调研情况分析 | 第66-75页 |
| ·场所设计——简单的场所改造导致可达性低下 | 第66页 |
| ·场所运行——道路的宽度与疏散 | 第66-69页 |
| ·场所控制——安全保障的特征 | 第69页 |
| ·问卷调研 | 第69-73页 |
| ·调研结论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5 视线可达性和思想可达性优化策略 | 第76-88页 |
| ·避难场所的视觉可达性 | 第76-80页 |
| ·避难场所的视觉可见 | 第76-78页 |
| ·标识系统 | 第78-80页 |
| ·避难场所的思想可达性 | 第80-86页 |
| ·避灾思想的普及教育 | 第80-82页 |
| ·避难场所法规体系的完善 | 第82-83页 |
| ·设计方与交通部门的合作 | 第83-84页 |
| ·运行机制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6 山地城市避难场所空间可达性策略 | 第88-148页 |
| ·可达性模型的选择 | 第88-96页 |
| ·数学模型 | 第88页 |
| ·可达性模型的研究方法 | 第88-90页 |
| ·空间可达性构成要素 | 第90-96页 |
| ·空间可达性的设计因子 | 第96-133页 |
| ·设计因子的选择 | 第96-98页 |
| ·道路因素 | 第98-107页 |
| ·路网因素 | 第107-119页 |
| ·建筑因素 | 第119-125页 |
| ·环境因素 | 第125-133页 |
| ·空间可达性的指标因子 | 第133-137页 |
| ·关键因子的选择 | 第134页 |
| ·安全因子 | 第134-136页 |
| ·效率因子 | 第136-137页 |
| ·空间可达性效率模型 | 第137-141页 |
| ·国内疏散模型的研究 | 第137-138页 |
| ·基于建筑学的效率模型 | 第138-141页 |
| ·空间可达性安全模型 | 第141-144页 |
| ·建筑高度影响程度 | 第141-142页 |
| ·建筑密度影响程度 | 第142-143页 |
| ·山地城市次生灾害几率 | 第143页 |
| ·路段安全通行系数模型 | 第143-144页 |
| ·空间可达性综合模型 | 第144-146页 |
| ·避难场所空间可达的综合模型 | 第144-145页 |
| ·基于数学模型的设计流程 | 第145-1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 7 结论 | 第148-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 附录 | 第156-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