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3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12-24页 |
一、社会变迁的动因研究 | 第12-13页 |
二、村落变迁的动因研究 | 第13-20页 |
三、日常生活研究 | 第20-24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2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四节 调查点的选择 | 第26-31页 |
一、选择的理由 | 第26-27页 |
二、村落概况 | 第27-31页 |
第二章 人口、婚姻与家庭的变迁 | 第31-55页 |
第一节 人口变迁 | 第31-40页 |
一、人口增加 | 第32-33页 |
二、人口减少 | 第33-40页 |
第二节 婚姻变迁 | 第40-48页 |
一、择偶范围 | 第41-43页 |
二、择偶标准 | 第43-45页 |
三、择偶方式 | 第45页 |
四、婚姻支付 | 第45-48页 |
第三节 家庭变迁 | 第48-53页 |
一、家庭规模 | 第49页 |
二、家庭结构 | 第49-51页 |
三、家庭功能 | 第51-5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日常生产、生活与信仰活动的变迁 | 第55-83页 |
第一节 生产方式与生产习俗 | 第55-61页 |
一、生产方式的变迁 | 第55-59页 |
二、生产习俗的变迁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 | 第61-77页 |
一、服饰 | 第61-66页 |
二、饮食 | 第66-70页 |
三、居住 | 第70-72页 |
四、交通 | 第72-74页 |
五、家用 | 第74-75页 |
六、娱乐 | 第75-77页 |
第三节 信仰活动 | 第77-81页 |
一、喇嘛教信仰 | 第77-78页 |
二、竖禄马风旗 | 第78-79页 |
三、祭拜龙王庙 | 第79-80页 |
四、信仰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社会交往的变迁 | 第83-96页 |
第一节 亲缘性社会交往 | 第83-86页 |
第二节 地缘性社会交往 | 第86-89页 |
一、邻里间的交往 | 第86-88页 |
二、村际间村民的交往 | 第88-89页 |
第三节 族际社会交往 | 第89-94页 |
一、生产上的交往 | 第90页 |
二、生活上的交往 | 第90-91页 |
三、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 | 第91-9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第96-11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96-102页 |
一、人口、婚姻与家庭的变迁 | 第96-98页 |
二、生产、生活与信仰活动的变迁 | 第98-99页 |
三、社会交往的变迁 | 第99-100页 |
四、存在问题及变迁特点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讨论:多重力量的作用——乡村日常生活变迁的逻辑 | 第102-106页 |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第102-103页 |
二、政治因素 | 第103-104页 |
三、技术进步 | 第104页 |
四、大众传媒 | 第104-105页 |
五、人口状况 | 第105页 |
六、市场化机制 | 第105页 |
七、生产方式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反思 | 第106-110页 |
一、日常生活的"变"与"不变" | 第106-107页 |
二、对初级社区乡村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思考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附录一:典型个案访谈记录 | 第116-142页 |
附录二:照片——乡村掠影 | 第142-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3-144页 |
后记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