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浆体取代法的再生砖粉泡沫混凝土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22页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力学性能 | 第13-16页 |
1.2.2物理性能 | 第16-17页 |
1.2.3微观结构 | 第17-18页 |
1.2.4孔结构 | 第18-19页 |
1.2.5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总体试验方案与配合比 | 第22-32页 |
2.1引言 | 第22页 |
2.2总体方案介绍 | 第22-24页 |
2.3配合比设计 | 第24-26页 |
2.4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 第26-29页 |
2.4.1试验材料 | 第26-28页 |
2.4.2试验设备 | 第28-29页 |
2.5试件制备流程 | 第29-31页 |
2.6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再生砖粉的基本性质及活性分析 | 第32-41页 |
3.1引言 | 第32页 |
3.2制备流程 | 第32-33页 |
3.3基本性质 | 第33-36页 |
3.3.1粒度组成 | 第33-34页 |
3.3.2堆积密度 | 第34-35页 |
3.3.3吸水率 | 第35-36页 |
3.4微观形貌及化学成分 | 第36-38页 |
3.4.1化学成分 | 第36页 |
3.4.2矿物成分 | 第36-37页 |
3.4.3颗粒形貌 | 第37-38页 |
3.5火山灰活性机理分析 | 第38-40页 |
3.6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受压力学性能 | 第41-53页 |
4.1引言 | 第41页 |
4.2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4.3水灰比的影响 | 第42-47页 |
4.3.1破坏模态 | 第42-44页 |
4.3.2应力-应变曲线 | 第44-46页 |
4.3.3抗压强度 | 第46-47页 |
4.4浆体取代率的影响 | 第47-52页 |
4.4.1破坏模态 | 第47-49页 |
4.4.2应力-应变曲线 | 第49-51页 |
4.4.3抗压强度 | 第51-52页 |
4.5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物理性能 | 第53-66页 |
5.1引言 | 第53页 |
5.2试验方法 | 第53-55页 |
5.2.1干密度的测试 | 第53-54页 |
5.2.2吸水率试验 | 第54页 |
5.2.3干燥收缩试验 | 第54-55页 |
5.3水灰比的影响 | 第55-60页 |
5.3.1干密度 | 第55-56页 |
5.3.2吸水率 | 第56-59页 |
5.3.3干燥收缩及质量损失 | 第59-60页 |
5.4浆体取代率的影响 | 第60-65页 |
5.4.1干密度 | 第60-61页 |
5.4.2吸水率 | 第61-62页 |
5.4.3干燥收缩及质量损失 | 第62-65页 |
5.5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微观结构 | 第66-77页 |
6.1引言 | 第66页 |
6.2试验方法 | 第66-68页 |
6.2.1XRD试验 | 第66-67页 |
6.2.2SEM试验 | 第67-68页 |
6.3水灰比的影响 | 第68-71页 |
6.3.1水化产物 | 第68-69页 |
6.3.2微观形貌 | 第69-71页 |
6.4浆体取代率的影响 | 第71-76页 |
6.4.1水化产物 | 第71-73页 |
6.4.2微观形貌 | 第73-76页 |
6.5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孔结构 | 第77-91页 |
7.1引言 | 第77页 |
7.2试验方法 | 第77-79页 |
7.3气孔结构特征 | 第79-82页 |
7.3.1微观孔结构特征 | 第79-81页 |
7.3.2宏观孔结构特征 | 第81-82页 |
7.4水灰比的影响 | 第82-85页 |
7.4.1孔径分布 | 第82-84页 |
7.4.2平均孔径 | 第84页 |
7.4.3孔隙率 | 第84-85页 |
7.5浆体取代率的影响 | 第85-89页 |
7.5.1孔径分布 | 第86-87页 |
7.5.2平均孔径 | 第87-88页 |
7.5.3孔隙率 | 第88-89页 |
7.6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8.1结论 | 第91-92页 |
8.2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