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引言 | 第11-23页 |
1.1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及服役寿命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1.2.1混凝土耐久性 | 第13页 |
1.2.2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1.3国内外混凝土工程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风积沙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混凝土抗冻性损伤失效模型 | 第18页 |
1.3.4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 第23-34页 |
2.1原材料 | 第23-24页 |
2.2风积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4-25页 |
2.3风积沙混凝土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第25页 |
2.4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 第25-34页 |
2.4.1抗压性试验 | 第25页 |
2.4.2抗冻性试验 | 第25-26页 |
2.4.3核磁共振试验 | 第26-28页 |
2.4.4纳米压痕试验 | 第28-33页 |
2.4.5灰色理论 | 第33-34页 |
3不同风积沙混凝土抗压试验 | 第34-44页 |
3.1风积沙混凝土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 | 第34页 |
3.2利用风积沙理化性能与抗压强度的灰色关联度分类 | 第34-35页 |
3.3不同种类风积沙混凝土微观孔隙结构 | 第35-37页 |
3.4不同强度风积沙混凝土微观孔隙结构 | 第37-40页 |
3.5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ASC微观孔隙结构对强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3.6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清水冻融作用下ASC的抗冻耐久性试验 | 第44-66页 |
4.1相同强度不同细骨料ASC冻融循环试验 | 第44-55页 |
4.1.1冻融后的质量损失率 | 第44-46页 |
4.1.2冻融后相对动弹性模量 | 第46-47页 |
4.1.3核磁共振T2谱分析 | 第47-50页 |
4.1.4孔径分布分析 | 第50-52页 |
4.1.5孔径分布与动弹性模量灰熵关联度 | 第52-55页 |
4.2相同细骨料不同强度ASC冻融循环试验 | 第55-64页 |
4.2.1冻融后的质量损失率 | 第55页 |
4.2.2冻融后相对动弹性模量 | 第55-56页 |
4.2.3核磁共振T2谱分析 | 第56-58页 |
4.2.4孔径分布分析 | 第58-60页 |
4.2.5孔径分布与动弹性模量灰熵关联度 | 第60-64页 |
4.3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风积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力学试验 | 第66-72页 |
5.1纳米压痕试验下风积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弹模及硬度 | 第66-67页 |
5.2风积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水化产物变化 | 第67-68页 |
5.3风积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水化产物变化与动弹性模量灰色关联度 | 第68-69页 |
5.4风积沙混凝土动弹模的GM模型 | 第69-71页 |
5.5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结论和展望 | 第72-74页 |
6.1结论 | 第72-73页 |
6.2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