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主要内容及技术流程 | 第11-12页 |
三、实物工作量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5-16页 |
·地层分层 | 第16-17页 |
·沉积储层 | 第17页 |
·勘探与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环哈拉哈塘凹陷原油成因分类 | 第19-24页 |
·样品与实验 | 第19-20页 |
·样品特征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海相原油与陆相原油的判识 | 第20-22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20-21页 |
·原油碳同位素 | 第21-22页 |
·两类陆相原油的判识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环哈拉哈塘凹陷原油来源探讨 | 第24-30页 |
·陆相原油来源探讨 | 第24-26页 |
·陆相烃源岩分布 | 第24页 |
·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特征 | 第24-25页 |
·两套陆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25-26页 |
·陆相原油来源判识 | 第26页 |
·海相原油来源探讨 | 第26-30页 |
第四章 环哈拉哈塘凹陷海相混源油的定量研究——具有寒武系特征原油的分布及成因 | 第30-42页 |
·海相原油特征 | 第30-31页 |
·海相混源油的定量评价 | 第31-32页 |
·寒武系原油分布范围及成因 | 第32-42页 |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寒武-下奥陶统原油充注时的分布范围 | 第36页 |
·现今混源油的性质、分布及成因机制 | 第36-42页 |
第五章 海相原油酸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 第42-51页 |
·研究区地质特点 | 第42页 |
·含酸原油的特征 | 第42-44页 |
·轮南地区原油酸值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含酸原油的成因 | 第46-49页 |
·含酸原油的形成过程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环哈拉哈塘凹陷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 | 第51-62页 |
·环哈拉哈塘凹陷志留系油气分布与沉积储层特征 | 第51-52页 |
·志留系油气显示及分布特点 | 第52-54页 |
·沥青砂分布特点 | 第53页 |
·可动油的分布特点 | 第53-54页 |
·油气输导体系 | 第54-55页 |
·环哈拉哈塘凹陷志留系油气的成藏过程与调整改造 | 第55-60页 |
·海相油气的成藏过程与特点 | 第55-59页 |
·陆相油气成藏过程 | 第59-60页 |
·环哈拉哈塘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前景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