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刑事侦查构造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侦查构造的涵义和理念分析 | 第11-17页 |
·侦查构造的涵义 | 第11-12页 |
·诉讼价值对侦查构造的影响 | 第12-17页 |
·自由与安全价值 | 第13-14页 |
·公平与效率价值 | 第14页 |
·实体真实与程序公正 | 第14-15页 |
·侦查目的观的影响 | 第15-17页 |
第2章 两大法系侦查构造的不同及评析 | 第17-24页 |
·两大法系之间侦查构造的差别 | 第17-22页 |
·侦查的主体范围不同 | 第17-18页 |
·辩方的防御权不同 | 第18-19页 |
·侦查权力行使的规范不同 | 第19-20页 |
·侦诉结构不同 | 第20-21页 |
·对强制侦查行为的司法抑制不同 | 第21-22页 |
·两大法系侦查构造之评析 | 第22-24页 |
·两大法系侦查构造的不同功能 | 第22页 |
·两大法系侦查构造的融合趋势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侦查构造的特点与缺陷 | 第24-31页 |
·我国侦查构造的特点 | 第24-27页 |
·侦查阶段及侦查机关的独立 | 第24-25页 |
·侦查行为实施过程秘密封闭 | 第25页 |
·侦查行为实施条件灵活宽松 | 第25-26页 |
·对侦查活动的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和检察监督 | 第26-27页 |
·我国侦查构造的缺陷 | 第27-31页 |
·缺少司法审查和授权机制 | 第28-29页 |
·辩方缺乏基本的防御权,控辩双方力量严重失衡 | 第29-30页 |
·警检双向制约模式引发机制冲突,影响诉讼效率 | 第30页 |
·司法救济手段缺乏 | 第30-31页 |
第4章 我国侦查构造之重构 | 第31-43页 |
·重构我国侦查构造应考虑的因素 | 第31-34页 |
·正确把握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相互关系 | 第31-32页 |
·正确处理诉讼效率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 第32页 |
·诉讼文化传统与当今社会现实对侦查模式设定的影响 | 第32-33页 |
·法制环境和司法改革进程对侦查模式的影响 | 第33-34页 |
·重构我国侦查构造的设想 | 第34-43页 |
·第一阶段在侦查阶段引入诉讼结构观 | 第35-40页 |
·第二阶段法院介入侦查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