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动载荷条件下复杂矿体开采安全技术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三下"复杂难采矿体的研究现状 | 第9-24页 |
| ·"三下"采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三下"硬岩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三下"复杂难采矿体开采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新桥矿"三下"开采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第28-40页 |
| ·矿山概况 | 第28-29页 |
| ·矿山地质概况 | 第29页 |
| ·"三下"开采区域概况 | 第29-33页 |
| ·"三下"开采技术条件 | 第33-38页 |
| ·开采范围 | 第33-34页 |
| ·矿体与地表构建筑物的空间位置关系 | 第34-37页 |
| ·矿体赋存条件和矿石储量 | 第37-38页 |
| ·地面沉降问题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三下"开采相关理论分析研究 | 第40-59页 |
| ·"三下"矿体开采的基本理论 | 第40-42页 |
| ·覆岩移动与沉陷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 ·矿山开采沉陷预计理论 | 第41-42页 |
| ·裂隙岩体渗流理论 | 第42-50页 |
| ·裂隙网络分布规律 | 第43-47页 |
| ·裂隙岩体渗流定律 | 第47-48页 |
|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 | 第48-50页 |
| ·动载荷作用原理 | 第50-58页 |
| ·移动载荷作用原理 | 第50-52页 |
| ·爆炸应力波作用基本理论 | 第52-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三下"复杂环境下开采安全基础试验研究 | 第59-72页 |
| ·砂砾层的粒度分析 | 第59-60页 |
| ·岩体力学试验 | 第60-64页 |
| ·抗压、抗剪试验 | 第60-63页 |
| ·点载荷试验 | 第63-64页 |
| ·动载荷测试 | 第64-69页 |
| ·测试系统 | 第65页 |
| ·测试位置 | 第65-67页 |
| ·测试结果 | 第67-68页 |
|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 ·矿区地应力测试 | 第69-70页 |
| ·试验数据整理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复杂工况条件下帷幕注浆工程技术研究 | 第72-99页 |
| ·地下水文地质详勘 | 第72-75页 |
| ·帷幕线地层含、导水性 | 第72-74页 |
| ·CT探测帷幕线岩溶位置 | 第74-75页 |
| ·探测结果 | 第75页 |
| ·注浆材料的选择 | 第75-83页 |
| ·改性粘土固化浆液 | 第76-80页 |
| ·磷石膏固化浆液 | 第80-82页 |
| ·粉煤灰固化浆液 | 第82页 |
| ·尾砂固化浆液 | 第82-83页 |
| ·注浆液遴选 | 第83页 |
| ·帷幕注浆机理 | 第83-85页 |
| ·改性粘土浆液的固结、堵水机理 | 第83-84页 |
| ·磷石膏固化浆液凝固机理 | 第84-85页 |
| ·粉煤灰固化浆的凝固机理 | 第85页 |
| ·帷幕注浆工艺及参数优化 | 第85-92页 |
| ·帷幕路线选择 | 第85-86页 |
| ·帷幕参数 | 第86-87页 |
| ·注浆孔布设优化 | 第87-88页 |
| ·帷幕注浆工艺优化 | 第88-92页 |
| ·注浆效果评价 | 第92-96页 |
| ·结石体强度 | 第93-94页 |
| ·截流效果分析 | 第94-96页 |
| ·注浆材料经济效益分析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六章 复杂工况条件下工程体布设可靠性分析 | 第99-124页 |
| ·主体设计 | 第99-102页 |
| ·模型选择 | 第102-106页 |
| ·3DEC基本原理 | 第103页 |
| ·基本假定 | 第103-105页 |
| ·基本运动方程 | 第105-106页 |
| ·边界选取 | 第106页 |
| ·爆破载荷 | 第106-112页 |
| ·安全振动速度 | 第107-109页 |
| ·振动频率 | 第109-110页 |
| ·爆破载荷波形 | 第110-111页 |
| ·爆破响应步长 | 第111-112页 |
| ·模型建立 | 第112-120页 |
| ·模型区域 | 第112页 |
| ·岩石力学参数选取 | 第112-113页 |
| ·主要节理组 | 第113页 |
| ·3DEC模型 | 第113-120页 |
| ·主体设计合理性分析 | 第120-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七章 复杂工况条件下工程体开挖激励响应 | 第124-150页 |
| ·关键记录单元位置选取 | 第124-127页 |
| ·地下开采条件下稳定性分析 | 第127-132页 |
| ·铁路位移沉降及应力分析 | 第128-130页 |
| ·采坑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30-132页 |
| ·爆破载荷稳定性分析 | 第132-140页 |
| ·爆炸点源分布 | 第133页 |
| ·铁路位移沉降及应力分析 | 第133-137页 |
| ·露天边坡位移沉降及应力分析 | 第137-140页 |
| ·渗流场条件下稳定性分析 | 第140-144页 |
| ·渗流分析模型的选取 | 第140-141页 |
| ·渗流场分布 | 第141-142页 |
| ·铁路沉降分析 | 第142-144页 |
| ·采坑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44页 |
| ·复合条件下铁路、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44-1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150-154页 |
| ·全文总结 | 第150-153页 |
| ·创新点 | 第153-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工作 | 第160-161页 |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