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皆不朽:从《史记》人物生死抉择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弃生就死 | 第14-51页 |
第一节 弃生就死的模式与动因 | 第14-24页 |
一、舍生取义 | 第14-20页 |
二、维护尊严 | 第20-22页 |
三、无可奈何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弃生就死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 第24-40页 |
一、社会伦理观念与士人道德 | 第24-39页 |
二、弃生就死抉择与人物身份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弃生就死类型的主要表现手法 | 第40-45页 |
第四节 司马迁对弃生就死类型的阐释 | 第45-51页 |
第二章 忍辱求生 | 第51-84页 |
第一节 忍辱求生的模式与内在动力 | 第51-60页 |
一、视死如归 报恩复仇 | 第51-55页 |
二、摧残身体 强化意志 | 第55-57页 |
三、隐忍成名 永垂不朽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忍辱求生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 第60-72页 |
一、古代社会重名的观念渊源 | 第61-70页 |
二、忍辱求生抉择与人物身份 | 第70-72页 |
第三节 忍辱求生的主要表现手法 | 第72-80页 |
第四节 司马迁对忍辱求生类型的阐释 | 第80-84页 |
第三章 长生不死 | 第84-103页 |
第一节 追求长生不死的不同模式及其内因 | 第84-87页 |
一、重生养生得长寿 | 第84-85页 |
二、渴望不死求永生 | 第85-87页 |
第二节 长生不死观念的渊源与人物身份 | 第87-96页 |
一、长生不死观念的形成渊源 | 第87-94页 |
二、追求长生不死与人物身份 | 第94-96页 |
第三节 长生不死类型的主要表现手法 | 第96-99页 |
第四节 司马迁对长生不死类型的阐释 | 第99-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 | 第108-138页 |
附录一:《史记》人物生死抉择一览表 | 第108-137页 |
附录二:人物生死抉择类型统计表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