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前言 | 第15-21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15-2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21-28页 |
1. 资料来源 | 第21页 |
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1-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90页 |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44页 |
·指标框架的建立与指标的筛选 | 第28-29页 |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29-44页 |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55页 |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45页 |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结果 | 第45-51页 |
·客观观赋权法:离差最大法法确定权重计算结果 | 第51-53页 |
·对主客观计算的权重值进行集成 | 第53-55页 |
3. 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的现场综合评价 | 第55-60页 |
·现场评价得分情况 | 第56-59页 |
·评价各区的绩效二级指标差异雷达图分析 | 第59-60页 |
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 | 第60-66页 |
·指标的信度评价 | 第61页 |
·指标效度检验 | 第61-62页 |
·指标体系区分度 | 第62-66页 |
5. 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满意度分析与评价 | 第66-74页 |
·满意度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 第67-70页 |
·平均满意度在各区的排序与分档 | 第70-74页 |
6. 生殖健康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分析与评价 | 第74-84页 |
·工作满意度情况的总体描述 | 第75-76页 |
·各维度工作满意度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76-78页 |
·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0页 |
·基层生殖健康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满意度评价 | 第80-84页 |
7. 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在绩效综合评价的应用 | 第84-90页 |
·各区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排序结果 | 第84页 |
·各区TOPSIS法评分排序结果 | 第84-85页 |
·各区秩和比法排序结果 | 第85页 |
·各区综合绩效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85-86页 |
·不同评价方法对各区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综合评价排序情况比较 | 第86-87页 |
·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组合评价 | 第87-90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90-102页 |
1.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 第90-92页 |
·对本研究所建立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指标体系的讨论 | 第90页 |
·指标体系覆盖内容的全面性 | 第90-91页 |
·建立指标体系方法学的合理性 | 第91-92页 |
2.权重计算的讨论 | 第92-93页 |
3. 二级指标的差异 | 第93-94页 |
·机构管理机制 | 第93页 |
·经费投入 | 第93页 |
·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 第93页 |
·服务功能落实方面 | 第93-94页 |
·生殖健康服务的效果 | 第94页 |
·计划生育服务的技术质量 | 第94页 |
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评价 | 第94页 |
5. 对满意度分析与评价结果的讨论 | 第94-96页 |
·三个城市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生殖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总体情况 | 第94页 |
·满意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 第94-95页 |
·综合满意度分档排序结果 | 第95-96页 |
6.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满意度评价与分析的讨论 | 第96-97页 |
·各单项满意度指标分布情况 | 第96-97页 |
·综合满意度影响因素 | 第97页 |
·三市20个区的工作人员满意度综合排序评价 | 第97页 |
7.对现场数据收集与指标评价方法的讨论 | 第97-99页 |
8. 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 第99-102页 |
小结 | 第102-108页 |
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102-104页 |
2.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4页 |
3.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 第104-105页 |
4. 未来继续本次研究的设想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15页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第115-142页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著作及参加的科研活动目录 | 第142-144页 |
附件2 研究用调查工具 | 第144-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