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0-13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 第10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 第10-11页 |
1.2.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C | 第11-13页 |
1.3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再利用现状 | 第13-21页 |
1.3.1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3.2 锂离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报废、拆解回收的基本流程 | 第14页 |
1.3.3 含有Ni、Co元素的正极废料回收再利用方法 | 第14-17页 |
1.3.4 LiFePO_4/C废料回收再利用方法 | 第17-2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22-23页 |
2.2 材料的表征手段与测试方法 | 第23页 |
2.2.1 元素含量分析 | 第23页 |
2.2.2 结构表征 | 第23页 |
2.2.3 粒径测试 | 第23页 |
2.2.4 形貌表征 | 第23页 |
2.2.5 振实密度 | 第23页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3-25页 |
2.3.1 CR2032 电池的组装 | 第23-24页 |
2.3.2 充放电测试 | 第24页 |
2.3.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4页 |
2.3.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LiFePO_4/C废料的补磷再生研究 | 第25-36页 |
3.1 报废LiFePO_4/C动力电池的预处理 | 第25-30页 |
3.1.1 动力电池的拆解 | 第25-27页 |
3.1.2 正极废料的预处理 | 第27-28页 |
3.1.3 预处理后正极废料的结构 | 第28页 |
3.1.4 预处理后正极废料的形貌 | 第28-29页 |
3.1.5 预处理后正极废料的振实密度 | 第29-30页 |
3.2 LiFePO_4/C废料的元素含量分析 | 第30页 |
3.3 LiFePO_4/C废料的补磷再生流程 | 第30-31页 |
3.4 热处理温度、时间对补磷再生LiFePO_4/C正极材料的性能影响 | 第31-34页 |
3.4.1 补磷再生LiFePO_4/C的结构 | 第31-32页 |
3.4.2 补磷再生LiFePO_4/C的形貌 | 第32-33页 |
3.4.3 补磷再生LiFePO_4/C的电化学性能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LiFePO_4/C废料的补锂再生研究 | 第36-49页 |
4.1 LiFePO_4/C废料的补锂再生流程 | 第36页 |
4.2 热处理温度、时间对补锂再生LiFePO_4/C正极材料的影响 | 第36-41页 |
4.2.1 补锂再生LiFePO_4/C的结构 | 第36-37页 |
4.2.2 补锂再生LiFePO_4/C的形貌 | 第37-40页 |
4.2.3 补锂再生LiFePO_4/C的电化学性能 | 第40-41页 |
4.3 锂补充量对补锂再生LiFePO_4/C正极材料的影响 | 第41-47页 |
4.3.1 不同补锂量再生LiFePO_4/C的结构 | 第42页 |
4.3.2 不同补锂量再生LiFePO_4/C的形貌 | 第42-43页 |
4.3.3 不同补锂量再生LiFePO_4/C的粒径分布 | 第43-44页 |
4.3.4 不同补锂量再生LiFePO_4/C的振实密度 | 第44页 |
4.3.5 不同补锂量再生LiFePO_4/C的电化学性能 | 第44-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49-50页 |
5.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