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19页 |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4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1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4-17页 |
1.2.1 敏感牙本质模型的制备 | 第14-15页 |
1.2.2 实验分组与处理 | 第15-17页 |
1.3 SEM观察 | 第17-18页 |
1.4 牙本质小管暴露率的计算 | 第18页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2 结果 | 第19-26页 |
2.1 实验结果 | 第19-26页 |
2.1.1 SEM表面形态观察 | 第19-20页 |
2.1.2 SEM纵剖面形态观察 | 第20-22页 |
2.1.3 牙本质小管暴露率的结果分析 | 第22-26页 |
3 讨论 | 第26-37页 |
3.1 牙本质敏感治疗效果的评价 | 第26-27页 |
3.2 敏感牙本质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3.3 脱敏材料的选择 | 第28-29页 |
3.4 酸蚀方案的选择 | 第29-30页 |
3.5 磨损实验的设计 | 第30页 |
3.6 SEM结果的形态学分析 | 第30-32页 |
3.7 牙本质小管暴露率的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8 人工唾液在牙本质研究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3.9 含氟生物活性玻璃在牙本质敏感治疗中的优越性 | 第34-35页 |
3.10 不足和展望 | 第35-37页 |
4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7页 |
生物活性玻璃的性能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 第47-65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图 | 第65-68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