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概述 | 第18-28页 |
2.1 人工智能的界定及其发展 | 第18-22页 |
2.1.1 人工智能的含义 | 第18-19页 |
2.1.2 人工智能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9页 |
2.1.3 人工智能的类型 | 第19-20页 |
2.1.4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 | 第20-22页 |
2.2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的界定及其典型情形 | 第22-25页 |
2.2.1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 第22-24页 |
2.2.2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产生的典型情形 | 第24-25页 |
2.3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在传统侵权法下遭遇的困境 | 第25-28页 |
2.3.1 传统侵权责任类型难涵盖 | 第25-26页 |
2.3.2 责任主体难界定 | 第26页 |
2.3.3 侵权行为难认定 | 第26-27页 |
2.3.4 归责原则难适用 | 第27-28页 |
3 国外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制度现状及其启示 | 第28-32页 |
3.1 国外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制度现状 | 第28-30页 |
3.1.1 欧盟 | 第28-29页 |
3.1.2 美国 | 第29页 |
3.1.3 英国 | 第29-30页 |
3.2 国外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2页 |
3.2.1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侵权责任方面的专门立法 | 第30页 |
3.2.2 借助既有制度解决部分人工智能侵权问题 | 第30-31页 |
3.2.3 创新适合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制度 | 第31-32页 |
4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主体 | 第32-40页 |
4.1 关于人工智能能否作为侵权责任主体的思考 | 第32-34页 |
4.1.1 关于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理论争议 | 第32-33页 |
4.1.2 人工智能法律人格问题之厘清 | 第33-34页 |
4.1.3 人工智能作为侵权责任主体之否定 | 第34页 |
4.2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主体界定的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4.2.1 产品责任理论 | 第34-36页 |
4.2.2 替代责任理论 | 第36-37页 |
4.3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主体的具体界定 | 第37-40页 |
4.3.1 产品责任下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 | 第37-38页 |
4.3.2 替代责任下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 | 第38-40页 |
5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的认定及承担 | 第40-47页 |
5.1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的认定 | 第40-43页 |
5.1.1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之产品责任的认定 | 第40-41页 |
5.1.2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之替代责任的认定 | 第41-43页 |
5.2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 第43-44页 |
5.2.1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之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 | 第43-44页 |
5.2.2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之替代责任的抗辩事由 | 第44页 |
5.3 人工智能致人损害情形下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责任分配 | 第44-47页 |
5.3.1 不真正连带责任 | 第44-45页 |
5.3.2 连带责任 | 第45页 |
5.3.3 按份责任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