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4-44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固态锂电池 | 第15-42页 |
1.2.1 固态锂电池概述 | 第15-17页 |
1.2.2 固态锂电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3 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1.2.4 固态锂电池的界面稳定性研究 | 第29-42页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2 有机葫芦[6]脲增强PEO基复合固体电解质研究 | 第44-65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2.2.1 CB[6]的制备 | 第45-47页 |
2.2.2 PEO/CB[6]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 第47页 |
2.2.3 电池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3页 |
2.3.1 甘脲和CB[6]红外分析 | 第48-49页 |
2.3.2 CB[6]的~1H核磁共振分析 | 第49-50页 |
2.3.3 CB[6]和PEO-LiTFSI-CB[6]膜的形貌分析 | 第50-51页 |
2.3.4 PEO-LiTFSI-CB[6]的差热扫描量热分析 | 第51-52页 |
2.3.5 PEO-LiTFSI-CB[6]的离子电导率表征 | 第52-53页 |
2.3.6 PEO-LiTFSI-CB[6]的热和电化学稳定性 | 第53-55页 |
2.3.7 PEO-LiTFSI-CB[6]的离子迁移数 | 第55-56页 |
2.3.8 PEO-LiTFSI-CB[6]与锂负极间的界面稳定性研究 | 第56-58页 |
2.3.9 PEO_8-LiTFSI-35% CB[6]与正极匹配性研究 | 第58-62页 |
2.3.10 CB[6]抑制锂枝晶生长的作用机制 | 第62-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3 聚合物/Garnet双导电网络复合固体电解质 | 第65-84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3.2.1 LLZTO粉体的制备 | 第66页 |
3.2.2 PEO-LLZTO-PVDF复合固体电解质的制备 | 第66页 |
3.2.3 电池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3页 |
3.3.1 LLZTO陶瓷电解质的结构表征 | 第67-68页 |
3.3.2 LLZTO陶瓷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 第68页 |
3.3.3 PEO-LLZTO-PVDF电解质浆料的变色探究 | 第68-69页 |
3.3.4 PEO-LLZTO-PVDF电解质的光学和SEM形貌 | 第69-70页 |
3.3.5 PEO-LLZTO-PVDF复合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 第70-72页 |
3.3.6 PVDF对复合电解质力学性能影响 | 第72-73页 |
3.3.7 50[PEO_8-LiTFSI]-40LLZTO-10PVDF+9% OX的电子电导 | 第73页 |
3.3.8 PEO-LLZTO-PVDF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73-75页 |
3.3.9 PEO-LLZTO-PVDF的热稳定性 | 第75-76页 |
3.3.10 PEO-LLZTO-PVDF的离子迁移数 | 第76页 |
3.3.11 PEO-LLZTO-PVDF与锂的界面稳定性研究 | 第76-78页 |
3.3.12 常规正极和复合正极框架形貌对比 | 第78-79页 |
3.3.13 复合正极框架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79-81页 |
3.3.14 活性材料负载量对电池循环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81-82页 |
3.3.15 实物展示 | 第82-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4 聚硅氧烷基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84-104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4.2.1 双接枝化聚硅氧烷的合成 | 第85-86页 |
4.2.2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 第86-87页 |
4.2.3 电池性能测试 | 第8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2页 |
4.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7-88页 |
4.3.2 ~1H核磁共振分析 | 第88-89页 |
4.3.3 聚硅氧烷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表征 | 第89-90页 |
4.3.4 乙酸纤维素的形貌表征 | 第90-91页 |
4.3.5 90% (BPSO-150%LiTFSI)-10% PVDF+CA膜的形貌 | 第91-92页 |
4.3.6 乙酸纤维膜对电解质机械性能影响 | 第92-93页 |
4.3.7 90% (BPSO-150% LiTFS)-10% PVDF+CA膜的热稳定性 | 第93-94页 |
4.3.8 聚硅氧烷基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 | 第94-95页 |
4.3.9 (BPSO-LiTFSI)-PVDF+CA复合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数 | 第95-96页 |
4.3.10 (BPSO-LiTFS)-PVDF+CA电解质与锂金属的界面稳定性 | 第96-98页 |
4.3.11 锂负极表面枝晶生长机理分析 | 第98-99页 |
4.3.12 MWCNT@S正极材料的表征 | 第99-100页 |
4.3.13 MWCNT@S|90% (BPSO-150% LiTFSI)-10% PVDF+CA|Li电池的性能研究 | 第100-101页 |
4.3.14 90%(BPSO-150% LiTFSI)-10% PVDF+CA电解质对多硫化物穿梭的抑制作用 | 第101-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5 高离子迁移数蒙脱石基插层复合固体电解质研究 | 第104-129页 |
5.1 引言 | 第104-10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5-106页 |
5.2.1 锂蒙脱石的制备 | 第105页 |
5.2.2 高离子传输数锂蒙脱石基复合电解质的制备 | 第105页 |
5.2.3 3D Li-Ni复合负极的制备 | 第105-106页 |
5.2.4 电池组装及性能测试 | 第10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27页 |
5.3.1 原料NaMNT的SEM分析 | 第106-107页 |
5.3.2 PEC+LiMNT+LiFSI+FEC+PTFE的插层结构分析 | 第107-108页 |
5.3.3 PEC+LiMNT+LiFSI+FEC+PTFE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108-110页 |
5.3.4 30PEC-70LiMNT-80LiFSI-15FEC-3PTFE膜的形貌 | 第110-111页 |
5.3.5 PEC+LiMNT+LiFSI+FEC+PTFE的差热扫描量热分析 | 第111-112页 |
5.3.6 PEC+LiMNT+LiFSI+FEC+PTFE的离子电导率 | 第112-113页 |
5.3.7 30PEC-70LiMNT-80LiFSI-15FEC-3PTFE的电子电导率 | 第113-114页 |
5.3.8 PEC-LiMNT复合固体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114-115页 |
5.3.9 30PEC-70LiMNT-80LiFSI-15FEC-3PTFE膜的热稳定性 | 第115-116页 |
5.3.10 PEC+LiMNT+LiFSI+FEC+PTFE的离子迁移数 | 第116-118页 |
5.3.11 PEC-LiMNT插层电解质的离子传输机制 | 第118-119页 |
5.3.12 3D Li-Ni复合负极的形貌表征 | 第119页 |
5.3.13 30PEC-70LiMNT-80LiFSI-15FEC-3PTFE与3D锂负极的界面稳定性 | 第119-121页 |
5.3.14 LiFePO_4|30PEC-70LiMNT-80LiFSI-15FEC-3PTFE|3D Li固态锂电池性能研究 | 第121-123页 |
5.3.15 锂负极表面枝晶生长机理分析 | 第123-125页 |
5.3.16 Al_2O_3@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的表征 | 第125-126页 |
5.3.17 Al_2O_3@NCM|30PEC-70LiMNT-80LiFSI-15FEC-3PTFE|3D Li电池的性能研究 | 第126-12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6.1 结论 | 第129-131页 |
6.2 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6.3 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8-15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