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9页 |
1.1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 第13-17页 |
1.1.1 高温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2 高温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 第14页 |
1.1.3 高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4-17页 |
1.1.4 高温对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7页 |
1.2 高光对植物的影响 | 第17-19页 |
1.2.1 光抑制 | 第18-19页 |
1.2.2 光氧化 | 第19页 |
1.3 ROS的产生及危害 | 第19-21页 |
1.3.1 脂质过氧化 | 第20页 |
1.3.2 蛋白质氧化 | 第20页 |
1.3.3 DNA损伤 | 第20-21页 |
1.4 ROS清除 | 第21-23页 |
1.4.1 酶类抗氧化系统 | 第21-22页 |
1.4.2 非酶类抗氧化系统 | 第22-23页 |
1.5 ROS信号传导 | 第23-24页 |
1.6 RNaseH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6.1 RNaseH的分类 | 第24-26页 |
1.6.2 RNaseH的功能 | 第26-28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2 常用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页 |
2.2.1 常用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42页 |
2.3.1 突变体处理条件 | 第29-30页 |
2.3.2 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2.3.3 叶片扫描电镜分析 | 第31页 |
2.3.4 叶片透射电镜分析 | 第31页 |
2.3.5 叶片石蜡切片分析 | 第31-32页 |
2.3.6 水稻DNA提取 | 第32页 |
2.3.7 水稻总RNA提取 | 第32-33页 |
2.3.8 RNA反转录 | 第33页 |
2.3.9 PCR反应 | 第33-34页 |
2.3.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4页 |
2.3.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4页 |
2.3.12 PCR扩增片段的凝胶回收 | 第34-35页 |
2.3.13 载体构建 | 第35页 |
2.3.14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35页 |
2.3.15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 第35-36页 |
2.3.16 大肠杆菌与农杆菌转化 | 第36页 |
2.3.17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 | 第36-37页 |
2.3.18 农杆菌侵染烟草 | 第37页 |
2.3.19 水稻转基因 | 第37-38页 |
2.3.20 TUNEL实验 | 第38页 |
2.3.21 彗星实验 | 第38-40页 |
2.3.22 WesternBolt分析 | 第40-41页 |
2.3.23 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和二氨基联苯胺(DAB)染色 | 第41页 |
2.3.24 ROS、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41页 |
2.3.25 植物相对含水量测定 | 第41页 |
2.3.26 外源还原剂处理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59页 |
3.1 突变体ls1表型观察 | 第42-48页 |
3.1.1 突变体ls1局部损伤表型对高温高光敏感 | 第42-44页 |
3.1.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3.1.3 叶片细胞学分析 | 第45-46页 |
3.1.4 叶片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分析 | 第46-48页 |
3.2 突变体ls1的遗传分析 | 第48页 |
3.3 基因定位 | 第48-49页 |
3.4 转基因功能验证 | 第49-51页 |
3.5 ls1编码水稻中一个核糖核酸酶H2 中的A大亚基 | 第51-52页 |
3.6 ls1表达分析和亚细胞定位 | 第52-53页 |
3.7 ls1突变导致DNA损伤和DNA损伤响应 | 第53-54页 |
3.8 在高温高光下突变体ls1内ROS过量积累 | 第54-57页 |
3.9 施加外源还原剂可缓解ls1突变体在高温高光下的表型 | 第57页 |
3.10 叶绿素降解与衰老相关基因表达 | 第57-58页 |
3.11 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9-63页 |
4.1 高温高光敏感突变体ls1影响叶片发育 | 第59页 |
4.2 ls1的突变促进了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 第59-60页 |
4.3 ls1的突变导致ROS的积累 | 第60页 |
4.4 ROS介导ls1突变体中叶绿素降解、衰老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0-6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