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新型硼,氮-杂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7页
    1.1 纳米石墨烯第11-14页
        1.1.1 石墨烯纳米带第11-13页
        1.1.2 稠环芳烃及杂稠环芳烃第13-14页
    1.2 硼氮杂芳香烃第14-34页
        1.2.1 硼氮杂芳香化合物的开创性工作第15-18页
        1.2.2 新时期硼氮杂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第18-23页
        1.2.3 硼氮杂稠环芳烃的合成及应用第23-34页
    1.3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4-37页
        1.3.1 选题思路第34-35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二章 反-硼氮杂稠环芳烃:制备、表征及电致发光器件第37-56页
    2.1 引言第37-40页
        2.1.1 有机电致发光的优势第38-39页
        2.1.2 分子设计思路第39-40页
    2.2 分子合成路线第40-41页
    2.3 实验部分第41-45页
        2.3.1 实验试剂第41页
        2.3.2 实验仪器设备第41-42页
        2.3.3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42-4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5-54页
        2.4.1 化学结构和稳定性表征第45-47页
        2.4.2 单晶结构分析第47-49页
        2.4.3 光物理性质讨论第49-51页
        2.4.4 电化学行为分析第51-52页
        2.4.5 理论模拟结果讨论第52-53页
        2.4.6 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第53-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基于双硼取代芳核的反-硼氮杂稠环芳烃的合成及性质第56-83页
    3.1 引言第56-58页
    3.2 分子合成路线第58-60页
    3.3 实验部分第60-68页
        3.3.1 实验试剂第60-61页
        3.3.2 实验仪器设备第61页
        3.3.3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61-6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8-81页
        3.4.1 化学结构和稳定性表征第68-70页
        3.4.2 单晶结构分析第70-73页
        3.4.3 光物理性质讨论第73-77页
        3.4.4 电化学行为分析第77-79页
        3.4.5 理论模拟结果讨论第79-81页
    3.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四章 锯齿边缘结构氮硼氮杂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第83-116页
    4.1 前言第83-86页
        4.1.1 非那烯及其衍生物第83-84页
        4.1.2 自由基和自由基阳离子第84-86页
        4.1.3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第86页
    4.2 分子合成路线第86-89页
    4.3 实验部分第89-97页
        4.3.1 实验试剂第89页
        4.3.2 实验仪器设备第89-90页
        4.3.3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90-9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97-114页
        4.4.1 化学结构和稳定性表征第97-99页
        4.4.2 晶体结构分析第99-101页
        4.4.3 光物理性质讨论第101-103页
        4.4.4 电化学行为分析第103-104页
        4.4.5 理论模拟结果讨论第104-107页
        4.4.6 化学氧化性能研究第107-111页
        4.4.7 原位光谱电化学分析第111-114页
    4.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5页
附录Ⅰ 新化合物一览表第135-139页
附录Ⅱ 新化合物的核磁谱图第139-186页
附录Ⅲ 论文中涉及的单晶数据第186-19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94-196页
致谢第196-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钠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和预后危险因素的临床与循证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