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7-41页 |
1.1 问题描述与提出 | 第18-25页 |
1.1.1 人均GDP和 CTFP比较 | 第18-21页 |
1.1.2 主要国家(或地区)赶超经验概述 | 第21-24页 |
1.1.3 问题提出 | 第24-2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1.2.1 提升技术赶超理论研究的系统层次 | 第26页 |
1.2.2 加强技术赶超理论分析的规范性 | 第26-27页 |
1.2.3 为技术赶超路径和战略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 第27页 |
1.2.4 完善技术赶超政策和防范赶超风险 | 第27-28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8-3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3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1.5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37-41页 |
1.5.1 研究结论 | 第37-38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38-41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41-59页 |
2.1 国家技术赶超分析的概念基础 | 第41-48页 |
2.1.1 总体层次技术概念的界定 | 第41-44页 |
2.1.2 国家技术赶超的内涵 | 第44-48页 |
2.2 国家技术赶超路径研究 | 第48-52页 |
2.2.1 技术赶超阶段意义上的路径 | 第48-49页 |
2.2.2 技术跨越意义上的路径 | 第49-50页 |
2.2.3 技术赶超路径与赶超动力一般匹配关系 | 第50-52页 |
2.3 国家技术赶超战略研究 | 第52-56页 |
2.3.1 雁行模式的技术赶超战略 | 第52-53页 |
2.3.2 工业化为载体的技术赶超战略 | 第53-54页 |
2.3.3 国家创新系统为基础的自主创新赶超战略 | 第54-56页 |
2.4 研究现状评价 | 第56-59页 |
2.4.1 已有贡献 | 第56页 |
2.4.2 存在不足 | 第56-59页 |
第3章 技术差距、制度差异与技术赶超路径和战略分析 | 第59-85页 |
3.1 技术赶超情境状态界定因素 | 第59-61页 |
3.1.1 技术差距 | 第59-60页 |
3.1.2 制度差异 | 第60-61页 |
3.2 技术赶超情境状态 | 第61-65页 |
3.2.1 情境状态(1):技术模仿 | 第62-63页 |
3.2.2 情境状态(2):技术移植 | 第63-64页 |
3.2.3 情境状态(3):技术竞赛 | 第64-65页 |
3.2.4 情境状态(4):技术跟随 | 第65页 |
3.3 技术赶超路径分析 | 第65-79页 |
3.3.1 基本假设与初始条件 | 第66-67页 |
3.3.2 技术赶超路径集合 | 第67-69页 |
3.3.3 技术赶超路径类型 | 第69-70页 |
3.3.4 技术赶超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70-73页 |
3.3.5 主要国家技术赶超路径简要描述 | 第73-79页 |
3.4 国家技术赶超战略 | 第79-82页 |
3.4.1 跟随型技术赶超战略 | 第79-80页 |
3.4.2 嵌入型技术赶超战略 | 第80-81页 |
3.4.3 对抗型技术赶超战略 | 第81页 |
3.4.4 竞争型技术赶超战略 | 第81-82页 |
3.5 中国技术赶超路径选择的启示 | 第82-84页 |
3.5.1 技术赶超路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 第82-83页 |
3.5.2 国家能力建设是赶超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 第83页 |
3.5.3 成为技术领先中心之一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 第83页 |
3.5.4 中国的技术赶超需要坚持自主创新战略 | 第83-8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技术变革对技术赶超路径的影响 | 第85-109页 |
4.1 技术赶超机遇的内涵与类型 | 第86-93页 |
4.1.1 技术赶超机遇的内涵 | 第86-89页 |
4.1.2 范式间技术赶超机遇 | 第89-91页 |
4.1.3 范式内技术赶超机遇 | 第91-93页 |
4.2 赶超机遇与技术赶超路径选择 | 第93-99页 |
4.2.1 赶超机遇对制度变革的需求 | 第94-95页 |
4.2.2 初始面临范式间赶超机遇时的赶超路径选择 | 第95-96页 |
4.2.3 初始面临范式内赶超机遇时的赶超路径选择 | 第96-97页 |
4.2.4 赶超机遇转化对赶超路径选择的影响 | 第97-99页 |
4.3 赶超障碍对技术赶超路径实现的影响 | 第99-103页 |
4.3.1 制度性赶超障碍 | 第100-102页 |
4.3.2 技术性赶超障碍 | 第102-103页 |
4.4 中国抓住技术赶超机遇的政策启示 | 第103-106页 |
4.4.1 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是把握范式间机遇的重要保障 | 第104-105页 |
4.4.2 在范式间和范式内两种机遇间合理分配制度资源 | 第105页 |
4.4.3 把握赶超机遇与中华文化复兴有效结合 | 第105-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5章 技术赶超路径实现的制度变革工具 | 第109-129页 |
5.1 不同时期制度变革的特点 | 第109-112页 |
5.1.1 马尔萨斯生产技术时期的制度变革 | 第110-111页 |
5.1.2 索洛生产技术时期的制度变革 | 第111-112页 |
5.2 赶超国家的制度变革 | 第112-115页 |
5.2.1 赶超国家的制度转型 | 第112-113页 |
5.2.2 赶超国家的制度创新 | 第113-115页 |
5.3 制度变革驱动技术赶超的理论基础 | 第115-118页 |
5.3.1 制度赶超论 | 第115-117页 |
5.3.2 关系协调论 | 第117-118页 |
5.4 技术赶超路径实现的制度变革工具 | 第118-124页 |
5.4.1 自主制度创新 | 第119-120页 |
5.4.2 制度移植 | 第120-121页 |
5.4.3 制度转型 | 第121-124页 |
5.5 制度变革驱动技术赶超需注意的问题 | 第124-127页 |
5.5.1 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同 | 第124-125页 |
5.5.2 实证研究存在困难 | 第125-126页 |
5.5.3 理念分歧影响制度变革工具选择 | 第126-12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6章 国家技术赶超路径和战略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129-181页 |
6.1 基于多重结构断点检验的技术差距变化阶段实证分析 | 第129-139页 |
6.1.1 多重结构断点检验原理简述 | 第129-131页 |
6.1.2 多重结构断点检验统计建模 | 第131-132页 |
6.1.3 人均GDP、TFP等指标的多重结构断点检验结果 | 第132-135页 |
6.1.4 新增数据对多重结构断点检验结果的补充 | 第135-139页 |
6.2 主要赶超国家或地区技术赶超路径和战略的实现 | 第139-153页 |
6.2.1 德国 | 第140-142页 |
6.2.2 日本 | 第142-146页 |
6.2.3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 第146-149页 |
6.2.4 印度 | 第149-153页 |
6.3 中国技术赶超路径和战略选择实现历史的描述 | 第153-171页 |
6.3.1 中国对美国技术差距的结构断点 | 第153-157页 |
6.3.2 中国技术赶超路径实现的阶段 | 第157-167页 |
6.3.3 中国技术赶超路径和战略的特点 | 第167-171页 |
6.4 中国促进技术赶超的战略对策 | 第171-178页 |
6.4.1 坚定维护国家政治独立性 | 第172-173页 |
6.4.2 加大中华文明复兴支持力度 | 第173-174页 |
6.4.3 塑造友好国际技术赶超规则体系 | 第174-175页 |
6.4.4 坚持自主创新增强技术赶超动力 | 第175-176页 |
6.4.5 提高把握范式间赶超机遇能力 | 第176-17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8-181页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81-189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81-185页 |
7.2 本文的贡献 | 第185-186页 |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86-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9页 |
附录 | 第199-235页 |
附表1 美国的多重结构断点检验 | 第199-201页 |
附表2 日本的多重结构断点检验 | 第201-205页 |
附表3 德国的多重结构断点检验 | 第205-209页 |
附表4 韩国的多重结构断点检验 | 第209-213页 |
附表5 中国台湾地区的多重结构断点检验 | 第213-217页 |
附表6 印度的多重结构断点检验 | 第217-221页 |
附表7 中国的多重结构断点检验 | 第221-227页 |
附表8 主要国家或地区人均GDP(1900-2010) | 第227-230页 |
附表9 中国CTFP和 RTFPNA(1952-2011) | 第230-231页 |
附表10 主要国家GDP比较(1970-2015) | 第231-233页 |
附表11 主要国家人均GDP比较(1970-2015) | 第233-2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235-237页 |
致谢 | 第237-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