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1.2.1 埋地钢质管道非开挖检测概述 | 第11-12页 |
1.2.2 埋地钢质管道防腐层缺陷检测技术 | 第12-20页 |
1.2.2.1 多频管中电流法(PCM) | 第13-15页 |
1.2.2.2 标准管/地电位检测法(P/S) | 第15页 |
1.2.2.3 密间距电位测试法(CIPS) | 第15-16页 |
1.2.2.4 Pearson检测法(PS) | 第16-17页 |
1.2.2.5 变频选频法 | 第17页 |
1.2.2.6 直流电压梯度测试法(DCVG) | 第17-20页 |
1.3 国内外埋地钢质管道非开挖检测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埋地钢质管道非开挖仿真还原 | 第24-40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ANSYS电磁模块仿真简介 | 第24-26页 |
2.3 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简介 | 第26-27页 |
2.4 埋地钢质管道模型的建立与模拟计算 | 第27-29页 |
2.4.1 建立埋地钢质管道模型 | 第27-28页 |
2.4.2 ANSYS仿真模拟计算 | 第28-29页 |
2.5 补偿模糊神经网络中各因素对数据训练误差收敛的影响 | 第29-33页 |
2.5.1 数据标准化方法对训练误差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2 初始输入隶属函数宽度对训练误差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3 初始输出隶属函数宽度对训练误差的影响 | 第32-33页 |
2.6 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优因素组合并对网络进行性能验证 | 第33-36页 |
2.6.1 正交试验 | 第33-36页 |
2.6.2 网络性能验证 | 第36页 |
2.7 埋地钢质管道三维还原 | 第36-38页 |
2.7.1 管道三维还原 | 第36-37页 |
2.7.2 现场验证 | 第37-3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埋地钢质管道防腐层破损现场检测 | 第40-49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0页 |
3.2.2 土壤电阻率的测定 | 第40-41页 |
3.2.3 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41-42页 |
3.3 实验现场的构建 | 第42页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7页 |
3.4.1 防腐层破损大小对漏点电位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2 土壤电阻率对漏点电位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3 防腐层破损位置对漏点电位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埋地钢质管道非开挖检测小车设计及应用 | 第49-6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非开挖检测小车功能与组成 | 第49-50页 |
4.3 非开挖检测小车设计 | 第50-61页 |
4.3.1 非开挖检测小车设计思路 | 第50页 |
4.3.2 非开挖检测小车硬件设计 | 第50-52页 |
4.3.2.1 整体结构设计 | 第50-51页 |
4.3.2.2 自动控制模块设计 | 第51-52页 |
4.3.3 非开挖检测小车硬件选型及设计 | 第52-58页 |
4.3.3.1 可编程控制器 | 第52-55页 |
4.3.3.2 步进电机 | 第55-56页 |
4.3.3.3 步进电机驱动器 | 第56-58页 |
4.3.3.4 系统电源 | 第58页 |
4.3.4 非开挖检测小车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58-61页 |
4.3.4.1 组态王简介 | 第59页 |
4.3.4.2 系统设计 | 第59-61页 |
4.4 非开挖检测小车的应用 | 第61-68页 |
4.4.1 实验前准备 | 第61-62页 |
4.4.2 非开挖检测小车数据采集 | 第62-68页 |
4.4.2.1 检测板控制 | 第62-64页 |
4.4.2.2 现场检测 | 第64-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附表 | 第78-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