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说明清单 | 第11-12页 |
1 绪言 | 第12-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2.1 农村人民调解员 | 第13-14页 |
1.2.2 纠纷调解的有效性 | 第14-15页 |
1.2.3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与治安调解的关系 | 第15-16页 |
2 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7-24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3.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18-21页 |
3.3.1 假设一:预期利益假设 | 第18页 |
3.3.2 假设二:法意假设 | 第18-19页 |
3.3.3 假设三: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假设 | 第19-20页 |
3.3.4 假设四:人际关系假设 | 第20页 |
3.3.5 假设五:人民调解员公信力假设 | 第20-21页 |
3.4 有效性研究指标体系 | 第21-24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4.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24页 |
4.2 深度访谈法 | 第24-25页 |
4.3 观察法 | 第25-26页 |
5 研究创新 | 第26-27页 |
6 调查的实施 | 第27-29页 |
7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的纠纷类型、机制与机制特征 | 第29-33页 |
7.1 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的纠纷类型 | 第29-30页 |
7.2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机制 | 第30-31页 |
7.3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的机制特征 | 第31-33页 |
8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现状 | 第33-37页 |
8.1 次级纠纷为主,部分民事纠纷衍生新次级纠纷 | 第33-34页 |
8.2 纠纷双方全部签署书面契约 | 第34页 |
8.3 纠纷双方满意的结果占多数,部分村民对纠纷结果不满意 | 第34-35页 |
8.4 民事纠纷转化结果存在激化现象,纠纷矛盾弱化消失的现象占多数 | 第35页 |
8.5 后续关系存在裂痕的数量较多,陌生关系和恢复关系数量较少 | 第35-37页 |
9 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假设检验 | 第37-46页 |
9.1 预期利益是影响调解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最核心因素 | 第37-38页 |
9.2 法意是影响调解结果的重要依据 | 第38-40页 |
9.3 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是影响调解结果的重要依据 | 第40-41页 |
9.4 人际关系贯穿影响调解过程始终,推动和变更调解结果 | 第41-43页 |
9.5 人民调解员公信力是促进调解结果成功的重要保证 | 第43-44页 |
9.6 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强弱对比 | 第44-46页 |
10 研究发现 | 第46-50页 |
10.1 部分民事纠纷易衍生新次级纠纷,激化矛盾 | 第46页 |
10.2 纠纷双方对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满意度不高 | 第46-47页 |
10.3 纠纷双方后续关系存在裂痕,“心刺”难消 | 第47页 |
10.4 农村人民调解员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 第47-48页 |
10.5 未考虑到农村人民调解员的自然属性对纠纷调解的作用 | 第48-50页 |
11 提升农村人民调解员纠纷调解有效性的对策 | 第50-57页 |
11.1 要合理分配预期利益,化解纠纷矛盾 | 第50-51页 |
11.1.1 要秉持公正,合理分配预期利益 | 第50页 |
11.1.2 要巧用技术,化解纠纷矛盾 | 第50-51页 |
11.2 要做“法意引导者”,贯彻遵法守法观念 | 第51页 |
11.2.1 要做“法意引导者” | 第51页 |
11.2.2 要贯彻遵法守法观念 | 第51页 |
11.3 要依据传统道德与风俗习惯,灵活化解纠纷矛盾 | 第51-52页 |
11.3.1 用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化解纠纷 | 第51-52页 |
11.3.2 用风俗习惯的约定方式化解纠纷 | 第52页 |
11.4 厘清人际关系,用“全息”调解机制解决矛盾纠纷,提升村民满意度 | 第52-53页 |
11.4.1 认清村民满意度的关注重点 | 第52页 |
11.4.2 贯彻“全息”纠纷调解机制 | 第52-53页 |
11.4.3 增加纠纷调解回访机制 | 第53页 |
11.5 提高农村人民调解员公信力,三个“用心”消除“心刺” | 第53-55页 |
11.5.1 用恒心提升素质 | 第53-54页 |
11.5.2 用诚心化解矛盾 | 第54页 |
11.5.3 用热心帮助村民 | 第54-55页 |
11.6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专业化发展 | 第55-57页 |
11.6.1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调解范围 | 第55页 |
11.6.2 严格农村人民调解员录用制度 | 第55-56页 |
11.6.3 规范农村人民调解员工资保障制度 | 第56-57页 |
12 结论与不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A 农村人民调解员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附录B 农村村民的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