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属卟啉、金属酞菁仿生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催化性质

致谢第8-9页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2-64页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简介第12-15页
        1.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策略第12-14页
        1.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4-15页
    1.2 仿生催化简介第15-17页
    1.3 MOFs仿生框架材料的设计第17-21页
        1.3.1 以含有模拟酶活性的配体构筑MOFs第17-18页
        1.3.2 以包埋法把具有模拟酶活性的分子引入MOFs第18-20页
        1.3.3 通过后修饰法修饰MOFs第20-21页
    1.4 仿生MOFs材料的应用第21-45页
        1.4.1 由金属卟啉构建MOFs的应用第22-25页
        1.4.2 金属卟啉与杂多酸共同构筑MOFs的应用第25-27页
        1.4.3 金属卟啉在MOFs膜材料的应用第27-28页
        1.4.4 以salen配体构筑MOFs第28-29页
        1.4.5 杂多酸构筑MOFs的仿生催化第29-31页
        1.4.6 含有脯氨酸MOFs的应用第31-36页
        1.4.7 用MOFs包裹生物活性分子第36-38页
        1.4.8 MOFs在光催化中的应用第38-41页
        1.4.9 阴离子MOFs的应用第41-45页
    1.5 有机多孔聚合物(POPs)的研究进展第45-51页
        1.5.1 有机多孔聚合物(POPs)的设计合成第45页
        1.5.2 有机多孔聚合物(POPs)的应用第45-51页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51-52页
    1.7 参考文献第52-64页
第二章 基于金属卟啉的悬浮离子框架材料与仿生催化第64-97页
    2.1 所用试剂及仪器第65-67页
        2.1.1 实验反应中所涉及的试剂第65-66页
        2.1.2 实验涉及的仪器规格型号第66-67页
    2.2 5,10,15,20-四(3,5-二羧基苯基)金属卟啉(M-H8L1)与异色满衍生物的合成第67-70页
        2.2.1 5,10,15,20-四(3,5-二羧基苯基)金属卟啉(M-H8L1)的合成第67-69页
        2.2.2 异色满衍生物的合成第69-70页
    2.3 CZJ-22系列的金属卟啉框架材料的合成及结构分析第70-77页
        2.3.1 CZJ-22系列金属卟啉框架材料的合成第70-72页
        2.3.2 单晶数据采集和结构测定第72-75页
        2.3.3 单晶结构解析第75-77页
    2.4 CZJ-22系列的金属卟啉框架材料的表征及催化性质研究第77-91页
        2.4.1 XPS表征第77-79页
        2.4.2 TEM、EDX和元素分布图谱第79-82页
        2.4.3 EPR表征第82-83页
        2.4.4 PXRD表征第83-85页
        2.4.5 气体吸附第85-86页
        2.4.6 CZJ-22-Cu的催化性质第86-90页
        2.4.7 底物扩展实验第90-91页
    2.5 催化反应机理第91-93页
    2.6 本章小结第93页
    2.7 参考文献第93-97页
第三章 金属卟啉框架材料的仿生催化、光催化与手性催化性质第97-144页
    3.1 所用试剂及仪器第98-100页
        3.1.1 实验反应中所涉及的试剂第98-99页
        3.1.2 实验涉及的仪器规格型号第99-100页
    3.2 金属-5,10,15,20-四(3,5-二(4-羧基苯基)苯基)卟啉(M-H_8 L_2)的合成第100-101页
    3.3 CZJ-18(M)系列的金属卟啉框架材料的合成、结构及表征第101-105页
        3.3.1 CZJ-18(M)系列的金属卟啉框架材料的合成第101-103页
        3.3.2 单晶结构解析第103-105页
    3.4 CZJ-18(Cu)系列催化剂的表征第105-109页
        3.4.1 PXRD表征第105-107页
        3.4.2 气体吸附第107-108页
        3.4.3 溶剂吸附实验第108-109页
    3.5 CZJ-18(Cu)-SB和CZJ-18(Cu)-CU的表征及催化性质第109-122页
        3.5.1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第109-110页
        3.5.2 TEM、EDX和元素分布图谱第110-113页
        3.5.3 气体吸附第113-114页
        3.5.4 XPS表征第114-115页
        3.5.5 CZJ-18(Cu)-Cu的催化性质研究第115-117页
        3.5.6 非均相与空白对照实验第117页
        3.5.7 孔道吸附实验第117-118页
        3.5.8 转化数和转化频率第118-119页
        3.5.9 循环再生实验第119页
        3.5.10 底物拓展实验第119-120页
        3.5.11 催化反应机理第120-122页
    3.6 CZJ-18(ZN)-SB和CZJ-18(ZN)-CU的表征及催化性质第122-131页
        3.6.1 TEM、EDX和元素分布图谱第122-124页
        3.6.2 CZJ-18(Zn)-Cu的催化性质研究第124-126页
        3.6.3 循环再生实验第126-127页
        3.6.4 底物拓展实验第127-128页
        3.6.5 光电性质研究第128-129页
        3.6.6 催化反应机理第129-131页
    3.7 CZJ-18(Cu)-PRO的表征及催化性质研究第131-137页
        3.7.1 ~1H NMR表征第131-132页
        3.7.2 气体吸附第132-133页
        3.7.3 CZJ-18(Cu)-Pro的催化性质第133-135页
        3.7.4 非均相及空白对照实验第135页
        3.7.5 循环再生实验第135-136页
        3.7.6 底物拓展实验第136-137页
    3.8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3.9 参考文献第138-144页
第四章 基于四氨基酞菁构筑的仿生多孔有机聚合物及催化性质第144-170页
    4.1 所用试剂及仪器第145-147页
        4.1.1 实验反应中所涉及的试剂第145-146页
        4.1.2 实验所用仪器第146-147页
    4.2 四氨基铁酞菁(TAFP)和均三苯甲醛(TBF)的合成第147-150页
        4.2.1 均苯三甲醛的合成第147-148页
        4.2.2 四氨基铁酞菁的合成第148-150页
    4.3 酞菁多孔有机聚合物CZJ-30的合成第150-151页
    4.4 CZJ-30的表征及催化性质第151-166页
        4.4.1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第151页
        4.4.2 红外表征第151-152页
        4.4.3 固体紫外表征第152-153页
        4.4.4 XPS和PXRD表征第153-155页
        4.4.5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图谱(SEM、TEM)第155-157页
        4.4.6 气体吸附第157-158页
        4.4.7 CZJ-30光催化氧化乙基苯研究第158-160页
        4.4.8 非均相与空白对照实验第160页
        4.4.9 循环再生实验第160-161页
        4.4.10 溶剂和底物的吸附实验第161-162页
        4.4.11 转化数第162-163页
        4.4.12 底物拓展实验第163-164页
        4.4.13 光电性质实验第164-165页
        4.4.14 催化机理第165-166页
    4.5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4.6 参考文献第167-17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70-172页
附录第172-212页
作者简历第212-213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投稿情况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贩卖、运输毒品案件量刑影响因素研究--以A省300份一审判决书为样本
下一篇:浅析夫妻忠诚协议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