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支撑电网供需互动业务的PLC优化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第12-14页
第2章 供需互动业务通信理论基础第14-23页
    2.1 智能电网供需互动业务分类模型第14-16页
        2.1.1 传统的供需互动业务分类模型第14-15页
        2.1.2 基于通信需求的业务分类模型第15-16页
    2.2 需求侧电力线通信环境第16-20页
        2.2.1 需求侧电力线通信网络体系第16-17页
        2.2.2 需求侧电力线通信组网模式第17-18页
        2.2.3 需求侧电力线通信信道模型第18-20页
    2.3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第20-22页
        2.3.1 编码理论基础第20-21页
        2.3.2 调制理论基础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PLC应用于互动业务的可行性分析第23-32页
    3.1 实验环境及场景介绍第23-24页
        3.1.1 实验环境简介第23-24页
        3.1.2 实验场景分类第24页
    3.2 信道零干扰下的测试结果分析第24-27页
        3.2.1 传输速率影响因素分析第24-25页
        3.2.2 丢包率影响因素分析第25-26页
        3.2.3 传输时延影响因素分析第26-27页
    3.3 信道强干扰下的测试结果分析第27-31页
        3.3.1 业务信道低负载时的通信性能第27-29页
        3.3.2 业务信道高负载时的通信性能第29-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供需互动业务需求侧PLC优化技术第32-46页
    4.1 多模型PLC信道通信特性研究第32-36页
        4.1.1 PSK-线性码在多模型下的通信性能第32-33页
        4.1.2 QAM-线性码在多模型下的通信性能第33-34页
        4.1.3 PSK-卷积码在多模型下的通信性能第34-35页
        4.1.4 QAM-卷积码在多模型下的通信性能第35-36页
    4.2 基于自适应传输的PLC优化算法第36-39页
        4.2.1 基于固定临界值的自适应传输第36页
        4.2.2 基于动态临界值的自适应传输第36-37页
        4.2.3 整体算法描述及流程图第37-39页
    4.3 PLC优化算法仿真结果分析第39-45页
        4.3.1 典型PLC信道通信性能仿真结果分析第39-41页
        4.3.2 基于AMC的PLC优化仿真结果分析第41-44页
        4.3.3 动态与固定临界值对比分析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46-48页
    5.1 论文总结第46页
    5.2 后期展望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52-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精度光纤加速度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碟片激光器热焦距的高精度测量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