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动荡年代下的艺术探索 | 第15-33页 |
第一节 :一战与魏玛共和国的确立 | 第15-20页 |
1、全民积极备战与一战爆发 | 第15-19页 |
2、魏玛共和国——“诞生的创伤”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艺术态度的转变 | 第20-29页 |
1、内在的表现-真实的记录:从表现主义走向“新的客观性” | 第21-25页 |
2、政治立场的转变:从柏林达达到新客观主义 | 第25-29页 |
第三节 :艺术家的命运——纳粹的迫害 | 第29-33页 |
第二章 :新客观派绘画中社会现实 | 第33-53页 |
第一节 :无言的恐惧——魏玛初期的社会动荡 | 第33-43页 |
1、党派纷争——乔治·格罗兹的政治讽刺画 | 第33-37页 |
2、战争创伤的集体社会心理——奥托·迪克斯的战争系列 | 第37-41页 |
3、人与机器的思考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冷静的审视——“经济复苏的20年代” | 第43-48页 |
1、繁荣的假象——《大都会》中折射的社会弊病 | 第44-46页 |
2、魏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疏离 | 第46-48页 |
第三节 :躲避的忧伤——共和危机与覆灭 | 第48-53页 |
1、1929年经济危机与纳粹势力的扩大 | 第49-50页 |
2、躲避法西斯思想侵扰——回归宗教性的古典绘画 | 第50-53页 |
第三章 :新客观派绘画的意义与影响 | 第53-61页 |
第一节 :新客观派绘画与20世纪20年代欧洲“回归具象”绘画之间的关系 | 第53-58页 |
1、新客观绘画与意大利“形而上”画派的关系 | 第53-55页 |
2、新客观绘画与美国20-30年代社会现实主义画派的比较 | 第55-56页 |
3、新客观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关系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新客观派绘画对现实的批判性在德国的延续与发展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书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