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生物力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一、山羊股骨干横型骨折实物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试验 | 第16-34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6-20页 |
1.1.1 挑选山羊 | 第16页 |
1.1.2 材料与设备 | 第16-17页 |
1.1.3 手术建立山羊股骨干骨折模型 | 第17-18页 |
1.1.4 动物力学标本制作及分组 | 第18页 |
1.1.5 试验前准备 | 第18-19页 |
1.1.6 轴向垂直压缩试验方式 | 第19页 |
1.1.7 三点弯曲试验方式 | 第19-20页 |
1.1.8 统计学方式 | 第20页 |
1.2 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 第20-26页 |
1.2.1 轴向垂直压缩试验极限载荷结果 | 第20-22页 |
1.2.1.1 术后4周 | 第20页 |
1.2.1.2 术后12周 | 第20-21页 |
1.2.1.3 术后24周 | 第21页 |
1.2.1.4 术后36周 | 第21-22页 |
1.2.2 轴向垂直压缩试验后大体相代表 | 第22-24页 |
1.2.2.1 实验组大体相代表 | 第22-23页 |
1.2.2.2 对照组大体相代表 | 第23-24页 |
1.2.3 三点弯曲试验极限载荷结果 | 第24-25页 |
1.2.3.1 术后4周 | 第24页 |
1.2.3.2 术后12周 | 第24页 |
1.2.3.3 术后24周 | 第24-25页 |
1.2.3.4 术后36周 | 第25页 |
1.2.4 三点弯曲试验后大体相代表 | 第25-26页 |
1.2.2.1 实验组大体相代表 | 第25-26页 |
1.2.2.2 对照组大体相代表 | 第26页 |
1.3 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1.3.1 轴向垂直压缩试验极限载荷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1.3.2 轴向垂直压缩标本断裂部位分析 | 第28页 |
1.3.3 三点弯曲试验极限载荷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1.3.4 三点弯曲标本断裂部位分析 | 第29页 |
1.4 讨论 | 第29-32页 |
1.4.1 骨折愈合对应力刺激的要求 | 第30-31页 |
1.4.2 骨折愈合对微动的要求 | 第31-32页 |
1.5 小结 | 第32-34页 |
二、山羊股骨干横型骨折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分析 | 第34-46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4-41页 |
2.1.1 实验设备及软件 | 第34页 |
2.1.2 山羊股骨影像数据采集 | 第34页 |
2.1.3 山羊股骨Mimics成型 | 第34-37页 |
2.1.3.1 数据导入 | 第34-35页 |
2.1.3.2 阈值分割 | 第35页 |
2.1.3.3 增长区域 | 第35-36页 |
2.1.3.4 填充空腔 | 第36页 |
2.1.3.5 进行三维计算 | 第36-37页 |
2.1.4 利用Geomagic优化 | 第37页 |
2.1.5 利用SolidWorks模型实体化 | 第37页 |
2.1.6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2.1.6.1 单元类型选择 | 第38页 |
2.1.6.2 材料属性的赋予 | 第38页 |
2.1.6.3 网格划分 | 第38页 |
2.1.6.4 载荷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38-41页 |
2.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2.2.1 骨痂的平均应力 | 第41-42页 |
2.2.2 骨痂的纵向位移变化 | 第42-43页 |
2.3 讨论 | 第43-45页 |
2.4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
综述 左旋聚乳酸可吸收材料固定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 | 第52-6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