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柳枝稷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1.1 柳枝稷概述 | 第15-17页 |
1.1.2 柳枝稷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分析 | 第17-18页 |
1.2 植物分蘖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2.1 禾本科植物分蘖生长的规律 | 第18页 |
1.2.2 影响植株分蘖的主要环境因素 | 第18-20页 |
1.2.3 植物分蘖调控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4 植物腋芽伸长调控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1.2.5 独脚金内酯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RNA-seq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1 转录组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 | 第23-24页 |
1.3.2 转录组测序基本原理 | 第24页 |
1.3.3 转录组测序主要技术平台与测序流程 | 第24-25页 |
1.4 转录因子TCP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4.1 TCP基因家族的起源及发展 | 第25-27页 |
1.4.2 TCP家族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5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5.1 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柳枝稷分蘖突变体ht和 lt的表型分析 | 第30-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2.1 柳枝稷多分蘖突变体ht和少分蘖突变体lt表型分析 | 第32-34页 |
2.2.2 多分蘖突变体ht和少分蘖突变体lt柳枝稷分蘖的细胞学观察 | 第34页 |
2.2.3 柳枝稷多分蘖突变体ht和少分蘖突变体lt中内源植物激素含量检测 | 第34-35页 |
2.2.4 柳枝稷多分蘖突变体ht和少分蘖突变体lt独脚金内酯(SLs)含量检测 | 第35-36页 |
2.2.5 柳枝稷多分蘖突变体ht和少分蘖突变体lt去顶后对腋芽伸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6 柳枝稷多分蘖突变体ht和少分蘖突变体lt的重力反应 | 第37-39页 |
2.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柳枝稷分蘖突变体ht和 lt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 第41-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3.1.2 试验取材及测序 | 第41页 |
3.1.3 RNA-seq试验流程 | 第41页 |
3.1.4 RNA-seq信息分析流程 | 第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3.2.1 数据分析与组装 | 第41-42页 |
3.2.2 Unigenes分析 | 第42-43页 |
3.2.3 Unignes功能注释 | 第43-45页 |
3.2.4 差异基因的分析 | 第45-46页 |
3.2.5 Gene Ontology(GO)注释 | 第46-47页 |
3.2.6 差异显著基因的COG功能聚类分析 | 第47页 |
3.2.7 植物激素合成途径相关功能基因的Pathway分析 | 第47-49页 |
3.2.8 参与植物激素和N途径的基因功能分析 | 第49页 |
3.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柳枝稷PvMAX2 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52-6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4.2.1 基因克隆 | 第55-57页 |
4.2.2 PvMAX2 的表达特征 | 第57-59页 |
4.2.3 PvMAX2 对独脚金内酯的响应 | 第59页 |
4.2.4 PvMAX2 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59-61页 |
4.3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柳枝稷TCP转录因子基因家族鉴定与分析 | 第63-8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6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8页 |
5.2.1 柳枝稷TCP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4-73页 |
5.2.2 柳枝稷TCP基因在柳枝稷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73-76页 |
5.2.3 柳枝稷TCP基因在分蘖突变体ht和 lt中的表达 | 第76-77页 |
5.2.4 柳枝稷TCP基因对独脚金内酯的响应 | 第77-78页 |
5.3 讨论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1页 |
6.1 结论 | 第80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4页 |
附录1 柳枝稷水培培养基的配比 | 第81-82页 |
附表2 试验中所用的培养基 | 第82-83页 |
附表3 拟南芥转化浸润液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