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2 战略联盟基础理论研究 | 第17-27页 |
2.1 战略联盟概述 | 第17-19页 |
2.1.1 战略联盟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战略联盟的动因 | 第18-19页 |
2.1.3 战略联盟的特点 | 第19页 |
2.2 战略联盟的模式分类 | 第19-20页 |
2.3 战略联盟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0-27页 |
2.3.1 战略联盟国外研究状况 | 第20-22页 |
2.3.2 战略联盟国内研究状况 | 第22-27页 |
3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7-37页 |
3.1 GJH煤业公司简介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3.1.1 GJH煤业公司简介 | 第27页 |
3.1.2 规模与产量 | 第27-28页 |
3.1.3 设备与技术水平 | 第28页 |
3.1.4 人员结构 | 第28-29页 |
3.1.5 资金财务 | 第29页 |
3.1.6 安全与环保治理水平 | 第29-30页 |
3.2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国家深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第30页 |
3.2.2 行业竞争加剧,提高核心竞争力 | 第30-31页 |
3.2.3 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效率 | 第31页 |
3.2.4 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 第31-32页 |
3.3 GJH煤业公司不同阶段战略联盟模式实施现状 | 第32-33页 |
3.3.1 研发阶段 | 第32页 |
3.3.2 生产制造阶段 | 第32-33页 |
3.3.3 销售阶段 | 第33页 |
3.4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模式存在问题 | 第33-37页 |
3.4.1 联盟模式缺乏多元动态组合 | 第33页 |
3.4.2 联盟模式制定者缺乏足够认识 | 第33-34页 |
3.4.3 联盟模式目标缺乏行动指南 | 第34-35页 |
3.4.4 联盟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5-37页 |
4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模式选择及构建 | 第37-51页 |
4.1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模式选择原则 | 第37-38页 |
4.1.1 合作共赢原则 | 第37页 |
4.1.2 优势互补原则 | 第37页 |
4.1.3 稳定性原则 | 第37-38页 |
4.2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的模式确定与发展思路 | 第38-39页 |
4.2.1 多种战略联盟模式并存 | 第38页 |
4.2.2 战略联盟发展思路 | 第38-39页 |
4.3 不同阶段战略联盟模式选择 | 第39-41页 |
4.3.1 研发阶段 | 第39-40页 |
4.3.2 生产制造阶段 | 第40页 |
4.3.3 销售阶段 | 第40-41页 |
4.4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的构建流程 | 第41-44页 |
4.4.1 订立联盟策略 | 第41页 |
4.4.2 选择联盟伙伴 | 第41-43页 |
4.4.3 建立联盟结构与管理制度 | 第43-44页 |
4.4.4 订立联盟终止计划 | 第44页 |
4.5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 | 第44-48页 |
4.5.1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4.5.2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方法 | 第46-48页 |
4.6 GJH煤业公司战略联盟的风险防控 | 第48-51页 |
4.6.1 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 | 第49页 |
4.6.2 设计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 | 第49页 |
4.6.3 强化规避关系风险的协议条款 | 第49-50页 |
4.6.4 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 第50-5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页 |
5.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