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7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超高层结构体系概述 | 第11-13页 |
1.3 高性能组合柱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1.3.1 型钢混凝土(SRC)柱 | 第13-19页 |
1.3.2 钢管混凝土(CFT)柱 | 第19页 |
1.3.3 钢-混凝土界面传力机制 | 第19-24页 |
1.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7页 |
第2章 ISRC柱压弯性能试验研究 | 第27-53页 |
2.1 试验方案 | 第27-33页 |
2.1.1 试件设计 | 第27-29页 |
2.1.2 材料特性 | 第29页 |
2.1.3 加载制度 | 第29-32页 |
2.1.4 量测方案 | 第32-33页 |
2.2 试验现象 | 第33-40页 |
2.2.1 轴心受压构件——E00-1、E00-2 | 第33-35页 |
2.2.2 初始偏心率为0.10的试件——E10-1、E10-2 | 第35-36页 |
2.2.3 初始偏心率为0.15的试件——E15-1、E15-2 | 第36-37页 |
2.2.4 试验现象总结 | 第37-40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52页 |
2.3.1 轴力-弯矩相关关系 | 第40-42页 |
2.3.2 截面应变分布 | 第42-46页 |
2.3.3 弯矩-曲率曲线 | 第46-47页 |
2.3.4 刚度退化规律 | 第47-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IS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53-80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53-59页 |
3.1.1 试件设计 | 第53-54页 |
3.1.2 材料特性 | 第54-55页 |
3.1.3 试件安装 | 第55-57页 |
3.1.4 加载制度 | 第57-58页 |
3.1.5 量测方案 | 第58-59页 |
3.2 试验现象 | 第59-66页 |
3.2.1 偏心率为0.10的试件——D10-1、D10-2 | 第59-61页 |
3.2.2 偏心率为0.15的试件——D15-1、D15-2 | 第61-63页 |
3.2.3 试验现象总结 | 第63-66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79页 |
3.3.1 试验数据修正 | 第66-67页 |
3.3.2 滞回特性 | 第67-70页 |
3.3.3 承载力及变形能力 | 第70-73页 |
3.3.4 截面应变分布 | 第73-75页 |
3.3.5 刚度退化 | 第75-76页 |
3.3.6 耗能能力 | 第76-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ISRC柱受力机理研究 | 第80-113页 |
4.1 有限元模型 | 第80-89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80-82页 |
4.1.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82-86页 |
4.1.3 模型参数 | 第86页 |
4.1.4 试验验证 | 第86-89页 |
4.2 压弯状态下的滑移分析 | 第89-92页 |
4.3 压弯剪状态下的滑移分析 | 第92-103页 |
4.3.1 弹性滑移 | 第93-95页 |
4.3.2 弹塑性滑移 | 第95-98页 |
4.3.3 考虑剪力传递的弹塑性滑移 | 第98-101页 |
4.3.4 模型验证 | 第101-103页 |
4.4 滑移分布分析 | 第103-107页 |
4.5 内力组成分析 | 第107-111页 |
4.5.1 轴力分布分析 | 第107-109页 |
4.5.2 弯矩分配分析 | 第109-11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ISRC柱设计方法研究 | 第113-167页 |
5.1 各国规范承载力计算方法概述 | 第113-125页 |
5.1.1 栓钉抗剪承载力 | 第113-114页 |
5.1.2 栓钉剪切刚度 | 第114页 |
5.1.3 组合柱轴心受压承载力 | 第114-118页 |
5.1.4 组合柱压弯承载力 | 第118-124页 |
5.1.5 小结 | 第124-125页 |
5.2 关于轴压比与偏心率的讨论 | 第125-126页 |
5.3 部分抗剪连接下压弯承载力计算 | 第126-140页 |
5.3.1 SRC柱承载力分析 | 第126-132页 |
5.3.2 ISRC柱承载力分析 | 第132-137页 |
5.3.3 承载力设计方法 | 第137-140页 |
5.4 抗弯刚度分析及设计方法 | 第140-150页 |
5.5 关于完全抗剪连接与充分抗剪连接的讨论 | 第150-152页 |
5.6 其他构造设计 | 第152-157页 |
5.6.1 纵向劈裂破坏 | 第152-153页 |
5.6.2 剪切面的抗剪强度设计 | 第153-154页 |
5.6.3 钢-混凝土界面抗剪能力 | 第154-156页 |
5.6.4 构造措施及限制条件 | 第156-157页 |
5.7 设计算例 | 第157-16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6章 ISRC柱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 | 第167-195页 |
6.1 ISRC柱在整体结构中的建模方法 | 第167-173页 |
6.1.1 ISRC柱在整体结构中的受力状态 | 第167-170页 |
6.1.2 型钢与混凝土连接单元 | 第170-171页 |
6.1.3 RC框架验证 | 第171-173页 |
6.1.4 ISRC柱低周往复试验验证 | 第173页 |
6.2 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 | 第173-176页 |
6.3 算例 | 第176-193页 |
6.3.1 结构布置方案 | 第176-178页 |
6.3.2 小震设计 | 第178-180页 |
6.3.3 中震弹塑性分析 | 第180-183页 |
6.3.4 大震性能对比 | 第183-187页 |
6.3.5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初值的影响 | 第187-189页 |
6.3.6 迭代设计 | 第189-191页 |
6.3.7 预设屈服模式与中震不屈服设计结合 | 第191-1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93-195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95-198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95-196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96-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4页 |
致谢 | 第204-20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