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4页
        1.1.1 研究缘起第11-12页
        1.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辨析第12-14页
    1.2 文献述评第14-2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21页
        1.2.3 研究述评与研究创新点第21-23页
    1.3 研究意义与理论基础第23-26页
        1.3.1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3.2 理论基础第24-26页
    1.4 研究设计第26-30页
        1.4.1 研究思路第26-27页
        1.4.2 内容结构第27-28页
        1.4.3 研究方法第28-30页
第二章 农民“抗命”现象:引起乡村社会秩序局部振荡第30-42页
    2.1 农民“抗命”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第30-34页
        2.1.1 农村群体性事件第30-32页
        2.1.2 农民集体上访第32-33页
        2.1.3 农村强拆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第33-34页
    2.2 引起乡村社会秩序局部振荡的动因分析第34-37页
        2.2.1 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不顺畅第34-36页
        2.2.2 农民群体的“相对剥夺感”第36-37页
    2.3 农民“抗命”现象的性质:冲突第37-41页
        2.3.1“抗命”现象:农民利益表达的特殊方式第37-39页
        2.3.2 冲突对乡村社会秩序的影响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政治信息输入:作为要求的农民利益表达第42-50页
    3.1 农民利益表达的分类第42-45页
        3.1.1 直接利益表达与间接利益表达第42-43页
        3.1.2 具体利益表达与抽象利益表达第43-44页
        3.1.3 合理利益表达与不合理利益表达第44-45页
    3.2 农民利益表达的整合第45-46页
    3.3 支持的输入与转移第46-49页
        3.3.1 农民利益表达建立在对政府认可基础上第46-47页
        3.3.2 对基层政府支持的衰减与转移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输出:维稳逻辑下政府对农民利益诉求的回应第50-64页
    4.1 政府维稳逻辑:刚性维稳第50-55页
        4.1.1 刚性维稳概述第50-51页
        4.1.2“刚性维稳”体制的形成第51-55页
    4.2 政府的回应:问题最小化第55-60页
        4.2.1 相关案例第55-58页
        4.2.2 政府维稳手段的输出第58-59页
        4.2.3 政府回应模式的分类第59-60页
    4.3 政府内部分工及其与农民的互动关系第60-63页
        4.3.1 政府层级间的圈层治理结构第60-61页
        4.3.2 中央政府与农民群体的依存关系第61-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反馈环的危机:政府维稳逻辑悖论第64-73页
    5.1 政府维稳的反馈结果第64-67页
        5.1.1 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暂时稳定第64-65页
        5.1.2 压制农民利益表达第65-66页
        5.1.3 削弱法治第66-67页
    5.2 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的关系第67-69页
        5.2.1 维权与维稳之间的张力未把握好第67-68页
        5.2.2 合理利益表达与不合理利益表达的模糊化处理第68-69页
        5.2.3 制度优先与政府优先的误区第69页
    5.3 国家危机:合法性问题第69-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保障农民利益表达:乡村社会秩序的可持续稳定第73-83页
    6.1 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社会秩序良性互动的重要性第73-75页
    6.2 优化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第75-79页
        6.2.1 区分信访制度的功能,法治与群众工作并用第75-76页
        6.2.2 发挥司法制度的优势,保证其公正性与权威性第76-78页
        6.2.3 重视利益表达平台的作用,构建“共商双赢”的沟通平台第78-79页
    6.3 改善政府维稳思维第79-83页
        6.3.1 变更维稳观念,化“堵”为“疏”第79-80页
        6.3.2 重视人际关系网络的作用,善用乡村精英第80-81页
        6.3.3 发挥新兴媒体功能,搭构信息共享互动模式第81-83页
第七章 结语第83-85页
    7.1 研究结论第83-84页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3页
附录一:访谈大纲第93-94页
附录二:访谈对象信息汇总第94-96页
附录三:案例汇总表第96-99页
附录四: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9-100页
后记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卉与绘—《花绘少女》系列组画的创作研究
下一篇:论公民的批评建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