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1、农村社区与多民族农村社区 | 第18页 |
2、公共服务 | 第18-21页 |
3、多民族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 第21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2、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24页 |
3、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 第25-27页 |
三、瓦恭社区公共服务供需现状 | 第27-43页 |
(一) 昆明市多民族农村社区概况 | 第27页 |
(二) 瓦恭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现状 | 第27-35页 |
1、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概况 | 第28-29页 |
2、公共教育满意度分析 | 第29-30页 |
3、公共医疗卫生满意度分析 | 第30-31页 |
4、社会保障满意度分析 | 第31-32页 |
5、农业生产服务满意度分析 | 第32页 |
6、公共文化满意度分析 | 第32-33页 |
7、政府服务调查分析 | 第33-34页 |
8、社区居民需求意愿调查分析 | 第34-35页 |
(三) 瓦恭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第35-43页 |
1、瓦恭社区基本情况 | 第35页 |
2、公共教育供给现状 | 第35-36页 |
3、公共医疗卫生供给现状 | 第36-37页 |
4、社会保障供给现状 | 第37-39页 |
5、农业生产服务供给现状 | 第39-40页 |
6、公共文化供给现状 | 第40-41页 |
7、基础设施供给现状 | 第41-43页 |
四、瓦恭社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3-53页 |
(一) 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1、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相对偏低 | 第43-44页 |
2、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 | 第44-45页 |
3、居民获取信息途径单一,公共服务信息不对称 | 第45页 |
4、公共基础设施后续使用管理不足 | 第45-46页 |
5、公共服务供给人力资源不足 | 第46-47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47-53页 |
1、政府现行政策和体制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影响 | 第47-48页 |
2、社区居民意愿难以得到有效反映 | 第48-49页 |
3、公共服务信息对称缺少软硬件支撑 | 第49-50页 |
4、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缺少综合保障 | 第50-51页 |
5、社区环境缺乏吸引力 | 第51-53页 |
五、完善昆明市多民族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对策 | 第53-62页 |
(一) 完善健全政府现有公共服务供给相关政策体制 | 第53-54页 |
1、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关系,转变政府供给角色 | 第53页 |
2、正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 第53-54页 |
3、公共服务供给中突出多民族的特殊性 | 第54页 |
(二) 构建具有民族性的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 | 第54-56页 |
1、培养各民族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意识 | 第55页 |
2、通过社会化组织的培育提升各民族社区居民的需求表达能力 | 第55页 |
3、完善现有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 | 第55-56页 |
(三) 加强公共服务信息传递 | 第56-58页 |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57页 |
2、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 | 第57页 |
3、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 | 第57页 |
4、转变信息观念,树立责任意识 | 第57-58页 |
(四) 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养护 | 第58-59页 |
1、拓宽公共基础设施管养资金来源 | 第58页 |
2、建立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管养模式 | 第58-59页 |
3、政策支持和引导 | 第59页 |
(五) 加快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第59-62页 |
1、加强培训,提升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队伍综合素质 | 第59-60页 |
2、健全完善各项激励保障制度 | 第60页 |
3、优化人员结构,着力培养当地少数民族人才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