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缩聚类树脂及塑料论文--聚酰亚胺类及塑料论文

低热膨胀系数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功能化复合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8-40页
    1.1 低热膨胀系数聚酰亚胺第18-22页
        1.1.1 高分子材料热膨胀系数与结构关系第18-19页
        1.1.2 结构调整第19页
        1.1.3 共混改性第19页
        1.1.4 多元共聚第19-20页
        1.1.5 有机硅氧烷改性第20-21页
        1.1.6 添加填料第21页
        1.1.7 聚集态因素改变第21-22页
    1.2 联苯二酐型聚酰亚胺第22-28页
        1.2.1 联苯二酐型聚酰亚胺单体结构第22页
        1.2.2 联苯二酐型聚酰亚胺性能特点第22-24页
        1.2.3 联苯二酐型聚酰亚胺应用第24-25页
        1.2.4 联苯二酐型聚酰亚胺制备方法第25-26页
        1.2.5 联苯二酐型聚酰亚胺结构设计第26-28页
    1.3 超支化聚酰亚胺第28-33页
        1.3.1 超支化聚酰亚胺的简介第28页
        1.3.2 超支化聚酰亚胺的合成第28-31页
        1.3.3 超支化聚酰亚胺的改性及应用第31-33页
    1.4 聚酰亚胺纳米金属氧化物功能化修饰第33-38页
        1.4.1 纳米金属氧化物性能及应用第33页
        1.4.2 聚酰亚胺纳米金属氧化物功能化修饰方法第33-37页
        1.4.3 离子交换法制备聚酰亚胺/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薄膜研究进展第37-38页
    1.5 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第38-40页
        1.5.1 研究目的第38页
        1.5.2 研究内容第38-40页
2 多元共聚制备低热膨胀系数聚酰亚胺的研究第40-58页
    2.1 前言第40页
    2.2 实验部分第40-47页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40-41页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41页
        2.2.3 聚酰亚胺膜的制备第41-45页
        2.2.4 测试方法第45-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57页
        2.3.1 聚酰亚胺薄膜红外分析第47-48页
        2.3.2 聚酰亚胺薄膜广角XRD分析第48-50页
        2.3.3 玻璃化温度、热稳定性及热膨胀系数分析第50-52页
        2.3.4 动态热机械性质分析第52-54页
        2.3.5 常温力学性能分析第54-57页
    2.4 小结第57-58页
3 含硼硅氧烷低热膨胀系数共聚聚酰亚胺研究第58-73页
    3.1 前言第58页
    3.2 实验部分第58-63页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58-59页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59页
        3.2.3 含硼硅氧烷基团共聚聚酰亚胺膜的制备第59-63页
        3.2.4 测试方法第6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3-71页
        3.3.1 含硼硅氧烷共聚聚酰亚胺薄膜红外分析第63-64页
        3.3.2 含硼硅氧烷共聚聚酰酸的分子量及其聚酰亚胺的溶解性分析第64-65页
        3.3.3 含硼硅氧烷共聚聚酰亚胺玻璃化温度、热稳定性及热膨胀系数分析第65-67页
        3.3.4 含硼硅氧烷共聚聚酰亚胺表面形貌分析第67-69页
        3.3.5 含硼硅氧烷共聚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第69-70页
        3.3.6 含硼硅氧烷共聚聚酰亚胺的表面接解角第70-71页
    3.4 小结第71-73页
4 低热膨胀系数超支化共聚聚酰亚胺的研究第73-84页
    4.1 前言第73页
    4.2 实验部分第73-76页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73-74页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74页
        4.2.3 超支化共聚聚酰亚胺膜的制备第74-76页
        4.2.4 测试方法第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83页
        4.3.1 超支化共聚聚酰亚胺薄膜红外分析第76-77页
        4.3.2 超支化聚酰亚胺的广角XRD第77-78页
        4.3.3 超支化聚酰胺酸黏度、分子量及超支化聚酰亚胺溶解性第78页
        4.3.4 超支化聚酰亚胺热行为及其热稳定性第78-80页
        4.3.5 超支化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形貌与水接触角第80-82页
        4.3.6 超支化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性能第82-83页
    4.4 小结第83-84页
5 低热膨胀系数聚酰亚胺/NiO-Fe_2O_3-ZnO复合功能化研究第84-102页
    5.1 前言第84-85页
    5.2 实验部分第85-87页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85-86页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86页
        5.2.3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86页
        5.2.4 测试方法第86-87页
        5.2.5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8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7-100页
        5.3.1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薄膜XRD分析第87-88页
        5.3.2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薄膜表面形貌分析第88-91页
        5.3.3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薄膜的XPS分析第91-93页
        5.3.4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薄膜的FTIR分析第93-94页
        5.3.5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薄膜的UV-VIS分析第94-95页
        5.3.6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第95-97页
        5.3.7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催化实验第97-99页
        5.3.8 聚酰亚胺/异质的NiO-Fe_2O_3-ZnO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催化稳定性第99-100页
    5.4 小结第100-102页
6 低热膨胀系数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复合功能化研究第102-122页
    6.1 前言第102-103页
    6.2 实验部分第103-105页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103-104页
        6.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104页
        6.2.3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的制备第104-105页
        6.2.4 测试方法第105页
        6.2.5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催化降解甲基橙第10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5-120页
        6.3.1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XRD分析第105-106页
        6.3.2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表面形貌分析第106-107页
        6.3.3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XPS分析第107-109页
        6.3.4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的FTIR分析第109-110页
        6.3.5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的UV-VIS分析第110-111页
        6.3.6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第111页
        6.3.7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活性第111-114页
        6.3.8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的微波催化活性第114-116页
        6.3.9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的不同降解过程比较第116-117页
        6.3.10 聚酰亚胺/CeO_2-Fe_2O_3-ZnO混合氧化物复合薄膜催化降解机理分析第117-120页
    6.4 小结第120-122页
7 结论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7页
附录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相位运行环境下休假排队系统研究
下一篇:若干半导体材料电子结构及电荷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