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

肿瘤气冷微波消融热场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微波消融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微波消融热场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气冷微波消融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6-17页
第二章 气冷微波消融热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25页
    2.1 生物体的电磁学性质第17-19页
        2.1.1 热效应第18页
        2.1.2 非热效应第18-19页
    2.2 微波热效应第19-22页
        2.2.1 电透深和热透深第20页
        2.2.2 电磁辐射的近场区和远场区第20-21页
        2.2.3 微波描述方程第21-22页
    2.3 生物传热理论第22-25页
        2.3.1 生物传热模型介绍第22-24页
        2.3.2 Pennes 生物传热方程第24-25页
第三章 气冷微波消融热场的数值研究第25-39页
    3.1 有限元计算方法第25-27页
        3.1.1 有限元法的原理及应用第25页
        3.1.2 COMSOL软件介绍第25-27页
    3.2 COMSOL数值模拟第27-31页
        3.2.1 模型建立第27-29页
        3.2.2 初始值和边界条件第29-30页
        3.2.3 施加载荷第30页
        3.2.4 模型验证第30-31页
    3.3 计算结果第31-37页
        3.3.1 比吸收率第31-32页
        3.3.2 受损组织分析第32-34页
        3.3.3 温度分析第34-37页
    3.4 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气冷微波消融热场的实验研究第39-51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39-42页
        4.1.1 微波仪第39-40页
        4.1.2 微波消融探针第40-41页
        4.1.3 测温系统第41页
        4.1.4 实验材料第41页
        4.1.5 实验方法第41-42页
    4.2 实验结果第42-49页
        4.2.1 温度分析第42-47页
        4.2.2 受损组织分析第47-49页
    4.3 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5页
    5.1 结论第51-52页
    5.2 展望第52-55页
        5.2.1 血管生物模型讨论第52页
        5.2.2 微波频率讨论第52-54页
        5.2.3 非热效应讨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敲除CCR3基因对小鼠变应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作用研究
下一篇:术中不同输液策略对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