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4页 |
1.1 二氧化碳引起的环境问题 | 第9-11页 |
1.1.1 气候变化的影响 | 第10页 |
1.1.2 二氧化碳的排放现状 | 第10-11页 |
1.2 二氧化碳的结构与性质 | 第11-12页 |
1.2.1 二氧化碳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2 二氧化碳的来源及性质 | 第12页 |
1.3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 第12-14页 |
1.3.1 二氧化碳的物理利用 | 第12-13页 |
1.3.2 二氧化碳的生物利用 | 第13-14页 |
1.4 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 | 第14-15页 |
1.5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耦合反应的催化体系 | 第15-33页 |
1.5.1 季铵、季磷盐类催化剂 | 第15-18页 |
1.5.2 离子液体催化剂 | 第18-20页 |
1.5.3 有机金属催化剂 | 第20-25页 |
1.5.4 生物质基催化剂 | 第25-26页 |
1.5.5 负载型催化剂体系 | 第26-29页 |
1.5.6 其他类型的催化体系 | 第29-33页 |
1.6 选题依据和论文设计 | 第33-34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33页 |
1.6.2 论文设计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季磷、季铵功能化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烷的环加成反应研究 | 第34-59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季磷催化体系 | 第34-47页 |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4-35页 |
2.2.2 季磷功能化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5-39页 |
2.2.3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的耦合反应研究 | 第39-40页 |
2.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2.2.5 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 | 第46-47页 |
2.3 季铵催化体系 | 第47-58页 |
2.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7-48页 |
2.3.2 季铵功能化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50页 |
2.3.3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的耦合反应研究 | 第50-51页 |
2.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2.3.5 可能的催化机理 | 第57-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咪唑功能化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烷的环加成反应研究 | 第59-75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4页 |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59-60页 |
3.2.2 咪唑功能化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0-63页 |
3.2.3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的耦合反应研究 | 第63-6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74页 |
3.3.1 不同催化剂催化活性比较 | 第64页 |
3.3.2 反应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3 反应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4 二氧化碳压力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5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6 配合物配体上不同取代基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8页 |
3.3.7 配合物中不同金属中心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8 催化剂常压催化研究 | 第69-70页 |
3.3.9 催化剂对其他环氧烷的适用性研究 | 第70-71页 |
3.3.10 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研究 | 第71页 |
3.3.11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研究 | 第71-72页 |
3.3.12 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 | 第72-73页 |
3.3.13 季磷类、季铵类和咪唑类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 第73-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总结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多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
附录B 本论文中所合成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第9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