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 第10页 |
1.1.2 国家政策的引导 | 第10-11页 |
1.1.3 乡村景观营建中存在的不足 | 第11-12页 |
1.1.4 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需求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1.2.1 国外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内乡村景观的研与发展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发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文献资料研究 | 第18页 |
1.5.2 实地调查研究 | 第18页 |
1.5.3 系统分析研究 | 第18页 |
1.5.4 案例实践研究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30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1-23页 |
2.1.1 景观 | 第21页 |
2.1.2 乡村景观 | 第21-22页 |
2.1.3 乡村聚落景观 | 第22页 |
2.1.4 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 | 第22-23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3-27页 |
2.2.1 浙西山地型乡村聚落 | 第23页 |
2.2.2 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2.2.3 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2.4 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 | 第26-27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3.1 景观设计学 | 第27页 |
2.3.2 景观生态学 | 第27-28页 |
2.3.3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8页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浙西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现状研究 | 第30-51页 |
3.1 调查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4页 |
3.1.1 调研方法 | 第30页 |
3.1.2 研究区域及内容 | 第30-32页 |
3.1.3 自然环境 | 第32-33页 |
3.1.4 人文社会发展 | 第33-34页 |
3.2 现状研究与分析 | 第34-51页 |
3.2.1 山地型乡村景观格局 | 第35-38页 |
3.2.2 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场所 | 第38-44页 |
3.2.2.1 入口空间 | 第38-39页 |
3.2.2.2 建筑与庭院空间 | 第39-40页 |
3.2.2.3 街巷空间 | 第40-42页 |
3.2.2.4 广场空间 | 第42-43页 |
3.2.2.5 滨水环境空间 | 第43-44页 |
3.2.3 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元素 | 第44-51页 |
3.2.3.1 建筑 | 第44-46页 |
3.2.3.2 绿化 | 第46-47页 |
3.2.3.3 公共设施 | 第47-49页 |
3.2.3.4 文化元素 | 第49-51页 |
第4章 浙西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第51-64页 |
4.1 规划设计的目标 | 第51页 |
4.2 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4.2.1 全面协调,系统规划 | 第51页 |
4.2.2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 第51-52页 |
4.2.3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 第52页 |
4.2.4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 第52页 |
4.3 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52-63页 |
4.3.1 乡村景观格局修复与完善 | 第52-53页 |
4.3.2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场所的更新与改造 | 第53-57页 |
4.3.2.1 入口空间 | 第53-54页 |
4.3.2.2 建筑与庭院空间 | 第54页 |
4.3.2.3 街巷空间 | 第54-55页 |
4.3.2.4 广场空间 | 第55-56页 |
4.3.2.5 滨水环境空间 | 第56-57页 |
4.3.3 乡村聚落景观元素的提升与优化 | 第57-63页 |
4.3.3.1 建筑 | 第57-59页 |
4.3.3.2 绿化 | 第59-60页 |
4.3.3.3 公共设施 | 第60-61页 |
4.3.3.4 文化元素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项目实践——以临安指南村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第64-8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4-69页 |
5.1.1 基本概况 | 第64-66页 |
5.1.1.1 地理位置 | 第64页 |
5.1.1.2 地形地貌 | 第64页 |
5.1.1.3 生态环境与气候 | 第64-65页 |
5.1.1.4 地域文化 | 第65页 |
5.1.1.5 聚落发展 | 第65-66页 |
5.1.2 现状条件分析 | 第66-69页 |
5.1.2.1 聚落整体景观格局现状特征 | 第66-67页 |
5.1.2.2 聚落景观空间活动场所现状特征 | 第67-68页 |
5.1.2.3 聚落景观构成元素现状特征 | 第68-69页 |
5.2 规划设计总则 | 第69-70页 |
5.2.1 规划设计目标 | 第69页 |
5.2.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69-70页 |
5.3 指南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70-85页 |
5.3.1 整体景观格局规划 | 第70-72页 |
5.3.2 聚落空间场所景观更新与改造策略 | 第72-79页 |
5.3.2.1 建筑与庭院空间 | 第72-73页 |
5.3.2.2 街巷空间 | 第73-75页 |
5.3.2.3 广场空间 | 第75-78页 |
5.3.2.4 滨水环境空间 | 第78-79页 |
5.3.3 聚落景观元素景观提升与优化策略 | 第79-85页 |
5.3.3.1 建筑景观设计策略 | 第79-81页 |
5.3.3.2 绿化景观提升策略 | 第81-82页 |
5.3.3.3 公共设施完善策略 | 第82-83页 |
5.3.3.4 乡村景观文化融入策略 | 第83-8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总结 | 第85-8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图表索引 | 第90-92页 |
个人简介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