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2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农村教师流动现象突出 | 第10页 |
2.政府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 第10-11页 |
3.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成果尚不成熟 | 第11页 |
4.研究者自身的经历及兴趣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农村中小学 | 第13页 |
2.中小学教师 | 第13-14页 |
3.教师流动 | 第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的研究 | 第14-15页 |
2.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 | 第15-16页 |
3.有关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因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4.有关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对策的研究 | 第18-21页 |
5.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视角及理论的研究 | 第21-22页 |
6.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22-23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7页 |
1.研究思路 | 第23页 |
2.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4.资料收集过程 | 第25-27页 |
二、论文分析框架 | 第27-34页 |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28页 |
(二)本研究分析框架 | 第28-34页 |
1.信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情感基础 | 第29-31页 |
2.制度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制约机制 | 第31-32页 |
3.专业发展网络: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 | 第32-34页 |
三、T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 第34-54页 |
(一)田野点概况 | 第34-35页 |
1.T县基本概况 | 第34页 |
2.T县教育概况 | 第34-35页 |
(二)样本基本概况 | 第35-42页 |
1.样本学校基本概况 | 第35-36页 |
2.被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 第36-40页 |
3.其他接受访谈人员基本情况 | 第40-42页 |
(三)T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 | 第42-45页 |
1.样本学校近三年教师流动总体状况 | 第42-43页 |
2.样本学校流动教师年龄分布 | 第43页 |
3.样本学校流动教师学科分布 | 第43-44页 |
4.样本学校流动教师性别分布 | 第44-45页 |
5.样本学校流动教师流向分布 | 第45页 |
(四)T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特点 | 第45-49页 |
1.呈现单向、无序的特点 | 第45-47页 |
2.男性青年骨干教师流动突出 | 第47-48页 |
3.任语数外等主学科的教师流动频繁 | 第48-49页 |
(五)T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产生的影响 | 第49-54页 |
1.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 | 第49-51页 |
2.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质量降低 | 第51-52页 |
3.学校生源进一步减少 | 第52-54页 |
四、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探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原因 | 第54-74页 |
(一)信任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状况 | 第54-60页 |
1.教师与领导、学生家长及村民之间存在人际信任危机 | 第54-57页 |
2.教师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潜力及环境存在系统信任危机 | 第57-60页 |
(二)规范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状况 | 第60-67页 |
1.不合理的正式制度规范使农村教师处于劣势地位 | 第60-65页 |
2.非正式约束规范给农村教师带来身心压力 | 第65-67页 |
(三)专业发展网络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状况 | 第67-74页 |
1.农村教师学习培训机会较少 | 第69-70页 |
2.农村教师交流合作渠道不畅通 | 第70-71页 |
3.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单一 | 第71-74页 |
五、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路径 | 第74-87页 |
(一)构建多维的互信系统 | 第74-79页 |
1.构建教师与领导、学生家长及村民之间的互信关系 | 第74-77页 |
2.通过提升学校内部发展潜力及改善学校环境来提高系统信任 | 第77-79页 |
(二)完善制度规范 | 第79-83页 |
1.不断完善和健全正式制度规范 | 第79-81页 |
2.减轻非正式约束规范对教师造成的压力 | 第81-83页 |
(三)建立开放的专业发展网络 | 第83-87页 |
1.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 第83-84页 |
2.打通教师交流合作渠道 | 第84-85页 |
3.丰富校本教研活动 | 第85-87页 |
六、本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第87-89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附录 | 第94-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