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滴丸的药学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s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5页 |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病毒性感冒解析 | 第12页 |
1.1.2 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治疗 | 第12-13页 |
1.2 处方药物的文献研究 | 第13-22页 |
1.2.1 处方的来源、组成及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处方中药物的文献研究 | 第14-22页 |
1.3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3.1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 | 第22-23页 |
1.3.2 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 | 第23页 |
1.3.3 滴丸的生产的工艺控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药材及辅料来源与质量检查 | 第25-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1 仪器 | 第25页 |
2.1.2 试剂和试药 | 第25页 |
2.2 药材来源及质量检查 | 第25-35页 |
2.2.1 连翘 | 第25-27页 |
2.2.2 板蓝根 | 第27-29页 |
2.2.3 石膏 | 第29-30页 |
2.2.4 生地黄 | 第30-32页 |
2.2.5 石菖蒲 | 第32-33页 |
2.2.6 广藿香 | 第33-35页 |
2.3 辅料来源及质量检查 | 第35-36页 |
2.3.1 聚乙二醇4000 | 第35页 |
2.3.2 聚乙二醇6000 | 第35页 |
2.3.3 β-环糊精 | 第35-36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抗病毒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7-5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1.1 仪器 | 第37页 |
3.1.2 试剂和试药 | 第37页 |
3.2 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选 | 第37-39页 |
3.2.1 试验方法的设计 | 第37-38页 |
3.2.2 投料形式考察 | 第38页 |
3.2.3 浸泡与蒸馏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 | 第38页 |
3.2.4 加水量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5 挥发油提取条件验证 | 第39页 |
3.3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优选 | 第39-41页 |
3.3.1 包合方法 | 第39页 |
3.3.2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39-40页 |
3.3.3 挥发油包合率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4 验证 | 第41页 |
3.4 水提工艺的优选 | 第41-44页 |
3.4.1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41-42页 |
3.4.2 测定方法和结果 | 第42-43页 |
3.4.3 最佳工艺验证 | 第43-44页 |
3.5 纯化工艺的优选 | 第44-45页 |
3.5.1 方法与结果 | 第44页 |
3.5.2 验证 | 第44-45页 |
3.6 浓缩与干燥工艺的研究 | 第45-46页 |
3.6.1 浓缩方法的选择 | 第45页 |
3.6.2 浓缩的稠膏相对密度的选择 | 第45页 |
3.6.3 干燥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3.7 成型工艺的优选 | 第46-49页 |
3.7.1 基质与冷却液的筛选 | 第46-48页 |
3.7.2 滴丸滴制参数的优选 | 第48-49页 |
3.8 冷却液的洗除工艺 | 第49-50页 |
3.9 中试生产 | 第50-51页 |
3.10 抗病毒滴丸制备工艺流程图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抗病毒滴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52-6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4.1.1 仪器 | 第52页 |
4.1.2 试剂和试药 | 第52页 |
4.2 鉴别 | 第52-56页 |
4.2.1 连翘TLC鉴别 | 第52-53页 |
4.2.2 石菖蒲TLC鉴别 | 第53-54页 |
4.2.3 板蓝根TLC鉴别 | 第54-55页 |
4.2.4 广藿香TLC鉴别 | 第55-56页 |
4.3 检查 | 第56-57页 |
4.3.1 重量差异 | 第56页 |
4.3.2 溶散时限 | 第56页 |
4.3.3 微生物限度 | 第56-57页 |
4.4 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 第57-63页 |
4.4.1 色谱条件 | 第57页 |
4.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7-59页 |
4.4.3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9页 |
4.4.4 专属性试验 | 第59-60页 |
4.4.5 精密度试验 | 第60-61页 |
4.4.6 稳定性试验 | 第61页 |
4.4.7 重复性试验 | 第61页 |
4.4.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61-62页 |
4.4.9 样品测定 | 第62-63页 |
4.5 质量标准(草案)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抗病毒滴丸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65-74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5.1.1 仪器 | 第65页 |
5.1.2 试剂和试药 | 第65页 |
5.2 考察方法 | 第65页 |
5.3 检测项目及结果 | 第65-67页 |
5.3.1 性状 | 第66页 |
5.3.2 鉴别 | 第66-67页 |
5.3.3 重量差异 | 第67页 |
5.3.4 溶散时限 | 第67页 |
5.3.5 含量测定 | 第67页 |
5.3.6 微生物限度 | 第67页 |
5.4 结论 | 第67-7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6.1 剂型选择 | 第74页 |
6.2 制备工艺 | 第74-75页 |
6.3 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 | 第75页 |
6.4 创新和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