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8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二) 逻辑分析法 | 第18页 |
(三) 对比分析法 | 第18-19页 |
四、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 注重“互联网+”思维在基层公安民警工作模式中的应用 | 第19页 |
(二) 构建基层公安“互联网+”工作模式优化体系 | 第19页 |
(三) 提出以“互联网+”基层公安工作模式优化的保障性措施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层公安民警工作模式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一) “互联网+”理念 | 第20页 |
(二) 基层公安民警的工作模式 | 第20-21页 |
(三)“互联网+”工作模式的含义 | 第21页 |
二、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锦州市基层公安民警“互联网+”工作模式应用现状 | 第24-33页 |
一、锦州市基层公安系统整体情况介绍 | 第24-26页 |
(一) “四县五区”基层管理结构 | 第24-25页 |
(二) 锦州市基层公安系统主要职责体现 | 第25页 |
(三) 锦州市基层公安工作模式的演变 | 第25-26页 |
二、锦州市基层公安民警“互联网+”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 基层公安民警“互联网+”思维适应性缓慢 | 第26-27页 |
(二) 基层公安民警警务资源整合不够全面 | 第27-28页 |
(三) 基层公安民警工作效能发挥不够充分 | 第28页 |
(四) 基层公安民警警务工作模式创新力不足 | 第28-29页 |
三、锦州市基层公安民警“互联网+”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成因 | 第29-33页 |
(一) 基层公安民警“互联网+”工作模式还未形成专业培训渠道 | 第29-30页 |
(二) 基层公安民警“互联网+”工作模式缺乏完善的服务平台呈现 | 第30-31页 |
(三) 基层公安民警“互联网+”工作模式未达成基层范围内应用的共识 | 第31-32页 |
(四) 基层公安民警创新警务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锦州市基层公安民警“互联网+”工作模式优化策略 | 第33-37页 |
一、建设“互联网+警务”平台 | 第33-35页 |
(一) 双微+政务警务互动平台建设 | 第33页 |
(二) 全市公安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建设 | 第33-34页 |
(三) 基层公安公共服务防控网络平台建设 | 第34-35页 |
二、建立基层公安系统“互联网+”联动工作机制 | 第35-36页 |
(一) 建立全市基层警务协同工作体系 | 第35页 |
(二) 细化基层警务工作管理职责分配 | 第35-36页 |
三、完善“互联网+”基层公安监督激励机制 | 第36-37页 |
(一) 丰富基层公安激励和考评机制 | 第36页 |
(二) 制定基层公安公共服务监督公开机制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锦州基层公安“互联网+”工作模式优化的保障措施 | 第37-40页 |
一、人才保障措施 | 第37-38页 |
(一) 加强“互联网+”思维教育与引导 | 第37页 |
(二) 开展“互联网+”技术操作能力培训 | 第37-38页 |
二、政策性保障措施 | 第38-39页 |
(一) 形成并下发基层公安“互联网+”工作模式的政策指导 | 第38页 |
(二) 实施鼓励性的政策提升基层公共工作创新动力 | 第38-39页 |
三、长效保障措施 | 第39-40页 |
(一) 对基层公安公共服务水平进行定期测评 | 第39页 |
(二) 对民众关于基层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定期调查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0-4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0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