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卫星通信和宇宙通信论文

卫星地面无线通信增强技术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英文缩略语及英中对照表第11-13页
符号及变量定义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16-18页
第二章 星地移动通信特点及容量理论概述第18-24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星地移动通信系统架构第18-19页
        2.2.1 用户段第18-19页
        2.2.2 地面段第19页
        2.2.3 空间段第19页
    2.3 星地移动通信信道特征第19-21页
        2.3.1 阴影效应第19-20页
        2.3.2 多径效应第20页
        2.3.3 多普勒效应第20-21页
    2.4 典型星地信道模型第21-23页
        2.4.1 Loo模型第21页
        2.4.2 Corazza模型第21-22页
        2.4.3 Lutz两状态模型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星地移动系统MIMO信道建模第24-54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地面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技术第24-25页
        3.2.1 时间分集第24-25页
        3.2.2 频率分集第25页
        3.2.3 空间分集第25页
    3.3 地面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第25-27页
    3.4 LMS系统MIMO信道第27-29页
    3.5 基于Markov链的多状态转移第29-32页
        3.5.1 两状态Markov转移模型第29-30页
        3.5.2 四状态Markov转移模型第30-32页
    3.6 影响星地移动信道建模的因素分析第32-33页
        3.6.1 时间相关性第32页
        3.6.2 多普勒效应第32-33页
    3.7 极化分集对信道建模的影响第33-35页
        3.7.1 XPD与XPC第33-34页
        3.7.2 极化相关性第34-35页
    3.8 空间分集对信道建模的影响第35-37页
        3.8.1 大尺度衰落分量的空间相关性第35-36页
        3.8.2 小尺度衰落分量的空间相关性第36-37页
    3.9 星地移动信道建模算法第37-41页
        3.9.1 单星双极化信道建模算法第37-39页
        3.9.2 双星单极化信道建模算法第39-41页
    3.10 地面无线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第41-44页
        3.10.1 空时编码概述第41页
        3.10.2 Alamouti空时码第41-44页
    3.11 仿真结果第44-51页
        3.11.1 单星双极化信道仿真结果第44-48页
        3.11.2 双星单极化信道仿真结果第48-51页
    3.12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四章 多波束卫星地基预编码及功率分配技术第54-68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系统模型第54-56页
    4.3 经典预编码技术第56-57页
        4.3.1 ZF预编码第56页
        4.3.2 MMSE预编码第56-57页
    4.4 SE最优的预编码与功率分配算法第57-59页
        4.4.1 SE最优问题建模第57页
        4.4.2 SE最优预编码与功率分配算法第57-59页
    4.5 EE最优的预编码与功率分配算法第59-64页
        4.5.1 EE最优问题建模第59-60页
        4.5.2 EE最优预编码与功率分配算法第60-64页
    4.6 仿真结果第64-67页
    4.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总结第68-70页
    5.1 本文工作总结第68-69页
    5.2 后续工作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补助使用及其信息披露合规性的研究--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视角
下一篇:引进外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以苏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