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10页 |
|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白蛾周氏啮小蜂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 | 第16-17页 |
| ·昆虫滞育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昆虫滞育的类型 | 第18页 |
| ·昆虫滞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8-19页 |
| ·昆虫不同地理种群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基于生物学特性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差异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基于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关系的研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不同地理种群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 | 第22-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设备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 ·不同地理种群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第23-24页 |
| ·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 | 第24-2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温度和补充营养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 第27-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试验设备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温度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 第28页 |
| ·补充营养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 第28-31页 |
| ·不同温度补充不同浓度蜂蜜同对照对比效果分析 | 第3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及其滞育后发育的研究 | 第33-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材料来源 | 第33页 |
| ·试验设备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 ·光周期反应 | 第34-35页 |
| ·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态 | 第35-37页 |
| ·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 第3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白蛾周氏啮小蜂低温贮藏的适宜虫态研究 | 第39-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材料来源 | 第39页 |
| ·试验设备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 ·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期经不同低温冷藏后的出蜂效果分析 | 第40页 |
| ·不同温度诱导滞育和非滞育(蛹期)3℃冷藏后出蜂效果分析 | 第40-42页 |
| ·最佳冷藏条件的选择 | 第4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白蛾周氏啮小蜂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 第44-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 ·主要试剂和引物 | 第44-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45-46页 |
| ·RAPD扩增结果 | 第46-47页 |
| ·遗传变异及聚类分析 | 第4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附录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 论文图表统计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