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类受体蛋白激酶LRK2下游互作基因的功能初探及水稻黄绿叶基因YGL15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词第10-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4页
    1 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1.1 水稻分蘖的发生第15-16页
        1.2 水稻分蘖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16-18页
    2 水稻富亮氨酸重复类受体激酶LRK2第18页
    3 植物真核翻译延伸因子eEF1A研究进展第18-19页
    4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策略第19-23页
        4.1 过表达和RNAi干扰第20-21页
        4.2 植物转基因技术第21-22页
        4.3 酵母双杂交第22-23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过表达OsEF1A转基因后代的农艺学性状第24-30页
    1 前言第24页
    2 材料及试剂第24-25页
        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 实验试剂第24-25页
    3 实验方法第25-27页
        3.1 过表达OsEF1A的转基因T_2代的阳性鉴定第25页
        3.2 水稻农艺学性状的统计第25页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第25-27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7-29页
        4.1 过表达OsEF1A的转基因T_2代的阳性鉴定筛选第27-28页
        4.2 过表达OsEF1A植株的表型特征及主要农艺学性状分析第28-29页
    5 讨论第29-30页
第三章 过表达OsEF1A株系水稻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第30-34页
    1 前言第30页
    2 材料及试剂第30-31页
        2.1 实验材料第30页
        2.2 实验试剂第30-31页
    3 实验方法第31页
        3.1 水稻种子的萌发第31页
        3.2 非生物胁迫处理水稻幼苗第31页
    4 结果分析第31-33页
        4.1 过表达OsEF1A植株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第31-33页
    5 讨论第33-34页
第四章 LRK2下游互作基因的功能初探第34-41页
    1 前言第34页
    2 材料及试剂第34-35页
        2.1 实验材料第34页
        2.2 实验试剂第34-35页
    3 实验方法第35-38页
        3.1 酵母双杂交引物的设计第35页
        3.2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35-36页
            3.2.1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5-36页
            3.2.2 酵母转化第36页
        3.3 LRK2下游互作基因OsSOD、OsCSN的过表达载体构建第36-38页
    4 结果分析第38-40页
        4.1 酵母双杂交第38-39页
        4.2 OsSOD、OsCSN的过表达载体构建第39-40页
    5 讨论第40-41页
第五章 文献综述第41-51页
    1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和来源第41-44页
        1.1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第41-42页
        1.2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来源第42-44页
            1.2.1 自然突变第42-43页
            1.2.2 人工诱变第43页
            1.2.3 插入突变第43-44页
    2 水稻叶色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进展第44-46页
    3 水稻叶色相关突变体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46-48页
        3.1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途径第46页
        3.2 叶绿体的形成与发育过程第46-47页
        3.3 核质信号传导途径第47-48页
        3.4 其他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第48页
    4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价值第48-50页
        4.1 叶色突变体在生物学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第48-49页
        4.2 水稻叶色突变体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第49-50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50-51页
第六章 水稻YGL15的表达模式第51-57页
    1 前言第51页
    2 材料及试剂第51-52页
        2.1 实验材料第51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1-52页
    3 实验方法第52-54页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第52页
        3.2 水稻T1代转基因植株的阳性鉴定第52页
        3.3 GUS染色第52-54页
    4 结果与分析第54-56页
        4.1 水稻YGL15的表达模式第54-55页
        4.2 水稻YGL15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第55-56页
    5 讨论第56-57页
第七章 水稻YGL15的亚细胞定位第57-66页
    1 前言第57页
    2 材料与试剂第57-58页
        2.1 实验材料、质粒及菌种第57页
        2.2 实验试剂第57-58页
    3 实验方法第58-61页
        3.1 水稻DNA的提取第58-59页
        3.3 载体构建第59页
        3.5 农杆菌(EHA105)的转化第59页
        3.6 农杆菌(EHA105)介导水稻转基因第59-60页
        3.7 T_1代转基因株系的阳性鉴定第60页
        3.8 农杆菌(GV3101)介导的烟叶表皮细胞转化第60-61页
    4 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4.1 p1300 ×35s: YGL15::eGFP载体的构建第61-62页
        4.2 水稻遗传转化第62-63页
        4.3 水稻YGL15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63-65页
    5 讨论第65-66页
第八章 水稻YGL15的功能分析第66-75页
    1 前言第66页
    2 材料及试剂第66页
        2.1 实验材料第66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6页
    3 实验方法第66-69页
        3.1 水稻农艺学性状的统计第66-67页
        3.2 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67页
        3.3 水稻叶片叶绿体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第67页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第67-69页
    4 结果与分析第69-74页
        4.1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15的表型特征及主要农艺学性状分析第69-72页
        4.2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15的透射电镜观察第72-73页
        4.3 叶绿体发育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3-74页
    5 讨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7页
附录第87-89页
    1 抗生素、激素以及主要药品母液配制方法第87页
    2 培养基配方第87-89页
        2.1 LB培养基配方:第87-88页
        2.2 组培过程中涉及的培养基配方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酸枣内生细菌P-5次生代谢物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红小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施氮量对烤烟的碳同化产物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