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1.1 VOCs的来源、分类及危害 | 第10-11页 |
1.1.2 甲苯简介 | 第11页 |
1.2 VOCs的处理技术 | 第11-13页 |
1.2.1 吸收法 | 第11页 |
1.2.2 冷凝法 | 第11-12页 |
1.2.3 吸附法 | 第12页 |
1.2.4 膜分离法 | 第12页 |
1.2.5 燃烧法 | 第12页 |
1.2.6 等离子体法 | 第12页 |
1.2.7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2-13页 |
1.2.8 生物法 | 第13页 |
1.3 生物法治理VOCs的主要工艺 | 第13-15页 |
1.3.1 生物洗涤法 | 第14页 |
1.3.2 生物过滤法 | 第14页 |
1.3.3 生物滴滤法 | 第14-15页 |
1.4 生物滴滤法处理VOCs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19页 |
1.4.1 生物滴滤反应器结构形式的研究 | 第15页 |
1.4.2 目标污染物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3 填料的研究 | 第16页 |
1.4.4 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模型 | 第16页 |
1.4.5 微生物菌种 | 第16-17页 |
1.4.6 微生物分析和研究手段 | 第17-18页 |
1.4.7 助剂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甲苯降解菌的筛选与驯化 | 第20-24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2.2 项目分析的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2.2.1 生物相的观察 | 第21页 |
2.2.2 气相甲苯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23页 |
2.3.1 甲苯优势降解真菌的驯化与筛选 | 第23页 |
2.3.2 甲苯优势降解真菌的形态观察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卧式生物滴滤床净化甲苯废气研究 | 第24-46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3.1.3 分析条件与方法 | 第26-28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3.2.1 卧式生物滴滤床的挂膜启动 | 第28-31页 |
3.2.2 空床停留时间对卧式生物滴滤床净化效能的影响 | 第31-35页 |
3.2.3 进气浓度对卧式生物滴滤床净化效能的影响 | 第35-40页 |
3.2.4 卧式生物滴滤床温度分布特性 | 第40-41页 |
3.2.5 短期停置研究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4章 改变进气方向后卧式生物滴滤床净化甲苯废气研究 | 第46-62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46-47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1.3 分析条件与方法 | 第47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60页 |
4.2.1 换向后进气浓度对卧式生物滴滤床净化效能的影响 | 第47-54页 |
4.2.2 换向对卧式生物滴滤床净化效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3 换向后卧式生物滴滤床温度分布特性 | 第56-57页 |
4.2.4 换向后短期停置研究 | 第57-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微生态分析 | 第62-8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6页 |
5.1.1 样本采集 | 第62页 |
5.1.2 样品的预处理 | 第62页 |
5.1.3 提取 | 第62-64页 |
5.1.4 PCR扩增 | 第64-66页 |
5.1.5 序列分析 | 第6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6-83页 |
5.2.1 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 第66-70页 |
5.2.2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 | 第70-81页 |
5.2.3 主成分分析PCA | 第81-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8页 |
展望与建议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