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相位调制效应的多损伤性能监测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光纤通信回顾与展望 | 第8-9页 |
1.2 光性能监测(OPM)综述 | 第9-13页 |
1.2.1 OPM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2 OPM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OPM的研究趋势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OPM技术调研 | 第15-29页 |
2.1 光纤链路中的主要损伤 | 第15-21页 |
2.1.1 功率型损伤 | 第15-17页 |
2.1.2 光纤色散 | 第17-19页 |
2.1.3 非线性效应 | 第19-21页 |
2.2 OPM的技术分类 | 第21-27页 |
2.2.1 时域监测技术 | 第22-24页 |
2.2.1.1 异步幅度直方图法 | 第22-23页 |
2.2.1.2 异步延时差拍采样法 | 第23-24页 |
2.2.2 频域监测技术 | 第24-26页 |
2.2.2.1 零差检测法 | 第24-25页 |
2.2.2.2 导频分量法 | 第25-26页 |
2.2.3 偏振域监测技术 | 第26-27页 |
2.2.3.1 偏振消光法 | 第26-27页 |
2.2.3.2 偏振度测量法 | 第27页 |
2.3 OPM设备的产业化现状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交叉相位调制的光功率比监测技术 | 第29-48页 |
3.1 交叉相位调制效应 | 第29-31页 |
3.2 差分正交相移键控 | 第31-33页 |
3.3 方案设计与仿真现象 | 第33-42页 |
3.3.1 基本原理 | 第33-36页 |
3.3.2 系统装置及参数设置 | 第36-39页 |
3.3.3 交叉相位调制现象 | 第39-41页 |
3.3.4 光损伤对光谱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仿真结果与结论分析 | 第42-47页 |
3.4.1 OSNR监测结果 | 第42-46页 |
3.4.2 OSNR与CD同时监测结果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交叉相位调制的自相关函数监测技术 | 第48-64页 |
4.1 射频谱 | 第48-50页 |
4.2 自相关函数 | 第50-51页 |
4.3 方案设计与仿真现象 | 第51-60页 |
4.3.1 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4.3.2 系统装置及参数设置 | 第53-55页 |
4.3.3 光损伤对射频谱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4 基于Matlab的自相关函数绘制 | 第57-60页 |
4.4 仿真结果与结论分析 | 第60-63页 |
4.4.1 OSNR监测结果 | 第60-62页 |
4.4.2 OSNR与CD同时监测结果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