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6页 |
1.1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1.1 药物血浆蛋白的结合性质 | 第19页 |
1.1.2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研究 | 第19-21页 |
1.2 鱼类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规律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2.1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21-23页 |
1.2.2 残留消除规律研究与休药期 | 第23-24页 |
1.3 鱼类生理药动学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磺胺甲噁唑罗非鱼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研究 | 第26-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26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1.3 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1.4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体外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27-29页 |
2.2.2 体内超滤法-测定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29页 |
2.2.3 样品前处理 | 第29页 |
2.2.4 方法验证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2.3.1 方法确证 | 第30页 |
2.3.2 膜对药物的吸附 | 第30-31页 |
2.3.3 平衡透析法测定磺胺甲噁唑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31-34页 |
2.3.4 体内超滤法测定磺胺甲噁唑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34-36页 |
2.4 讨论 | 第36-37页 |
2.4.1 磺胺甲噁唑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37页 |
2.4.2 平衡透析法与体内超滤法的比较研究 | 第37页 |
2.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磺胺甲噁唑在罗非鱼体内的残留规律研究 | 第39-4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3.1.1 药品与试剂 | 第39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3.2.1 给药与采样 | 第39-40页 |
3.2.2 样品前处理 | 第40页 |
3.2.3 方法验证 | 第40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3.1 方法确证 | 第40页 |
3.3.2 多次口灌给药后磺胺甲噁唑在罗非鱼各组织中的消除规律 | 第40-44页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3.4.1 磺胺甲噁唑在罗非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 第44页 |
3.4.2 休药期的探讨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磺胺甲噁唑生理药动学模型的构建 | 第46-58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4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4.2.1 模型参数收集 | 第46页 |
4.2.2 模型假定 | 第46-47页 |
4.2.3 模型框图 | 第47页 |
4.2.4 模型方程 | 第47-50页 |
4.2.5 模型拟合与参数优化 | 第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4.3.1 罗非鱼器官容积的测定结果 | 第50页 |
4.3.2 磺胺甲噁唑罗非鱼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 第50-51页 |
4.3.3 生药模型拟合及参数矫正结果 | 第51-55页 |
4.3.4 模型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 第55-56页 |
4.3.5 模型评价 | 第56-57页 |
4.4 讨论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