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BIM环境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BIM环境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风险理论概述第21-33页
    2.1 建筑信息模型(BIM)第21-24页
        2.1.1 BIM的基本概念第21页
        2.1.2 BIM的特点第21-24页
    2.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第24-27页
        2.2.1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概念及分类第24-25页
        2.2.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主要特点第25-26页
        2.2.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主要内容第26-27页
    2.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风险第27-31页
        2.3.1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风险概念第27-28页
        2.3.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风险识别方法第28-29页
        2.3.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风险产生因素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BIM环境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3-47页
    3.1 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第33-34页
    3.2 BIM环境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风险识别流程第34-35页
    3.3 BIM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影响分析第35-37页
        3.3.1 4D进度管理避免合同工期拖延第35-36页
        3.3.2 5D施工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第36页
        3.3.3 协同工作加强沟通交流第36-37页
        3.3.4 云计算影响文本信息存储第37页
    3.4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37-44页
        3.4.1 建立基于施工方的风险评价初始清单第37-40页
        3.4.2 确定最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40-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7页
第四章 BIM环境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第47-69页
    4.1 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第47-49页
    4.2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层次熵权法第49-58页
        4.2.1 层次熵权法的适用性第49-50页
        4.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第50-52页
        4.2.3 熵权法的步骤第52-54页
        4.2.4 权重确定第54-58页
    4.3 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第58-59页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用性第58页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第58-59页
    4.4 实证分析第59-68页
        4.4.1 项目概况第59-61页
        4.4.2 因素判断集确定第61页
        4.4.3 风险评价第61-67页
        4.4.4 风险评价结果第67-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相关控制对策第69-81页
    5.1 主要风险因素控制对策第69-74页
        5.1.1 工程量变更风险控制对策第69-70页
        5.1.2 现场信息化不足风险控制对策第70-71页
        5.1.3 不可抗力风险控制对策第71-72页
        5.1.4 知识产权风险控制对策第72-73页
        5.1.5 缺少BIM专用合同文本风险控制对策第73-74页
    5.2 次要风险因素控制对策第74-80页
        5.2.1 施工过程风险控制对策第75-76页
        5.2.2 社会环境及现场环境风险控制对策第76页
        5.2.3 企业及人员风险控制对策第76-78页
        5.2.4 合同本身风险控制对策第78-79页
        5.2.5 BIM软件风险控制对策第79-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页
    6.2 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附录一第85-89页
附录二第89-93页
附录三第93-97页
作者简介第9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宄第97-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余华小说文本中的“重复”现象
下一篇:南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