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3-15页 |
1.1.2 市场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1.4.2 案例研究法 | 第2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7 创新点 | 第23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5-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5-30页 |
2.1.1 养老地产 | 第25-28页 |
2.1.2 养老服务运营商 | 第28-3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2.2.1 专业化分工理论 | 第30-32页 |
2.2.2 产业链理论 | 第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我国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43页 |
3.1 我国养老地产开发运营的主要模式 | 第33-39页 |
3.1.1 全能开发商模式 | 第33-34页 |
3.1.2 全能运营商模式 | 第34-35页 |
3.1.3 开发商+运营商模式 | 第35-36页 |
3.1.4 保险资金模式 | 第36-38页 |
3.1.5 四种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 第38-39页 |
3.2 我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9-42页 |
3.2.1 运营商、投资商和开发商三者未进行有效分工 | 第40页 |
3.2.2 养老产业链发展水平落后 | 第40-41页 |
3.2.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 | 第41页 |
3.2.4 运营商在养老地产项目前期工作中缺位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的构建 | 第43-57页 |
4.1 发展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3-47页 |
4.1.1 发展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的必要性 | 第43-45页 |
4.1.2 发展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的可行性 | 第45-47页 |
4.2 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机制设计 | 第47-53页 |
4.2.1 美国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的启示 | 第47-49页 |
4.2.2 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流程 | 第49-51页 |
4.2.3 优质运营商应具备的条件 | 第51-52页 |
4.2.4 运营商主要合作伙伴分析 | 第52-53页 |
4.3 运营模式的选择 | 第53-54页 |
4.3.1 净出租模式 | 第53页 |
4.3.2 委托运营模式 | 第53页 |
4.3.3 两种模式的对比 | 第53-54页 |
4.4 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比较 | 第54-56页 |
4.4.1 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原则 | 第54-55页 |
4.4.2 利益分配比较 | 第55-56页 |
4.4.3 风险分担比较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Y养老综合体项目 | 第57-65页 |
5.1 Y养老综合体项目建设背景 | 第57页 |
5.2 Y养老综合体项目概况 | 第57-59页 |
5.3 Y养老综合体参与主体概况 | 第59-60页 |
5.3.1 运营商概况 | 第59页 |
5.3.2 投资商概况 | 第59页 |
5.3.3 开发商概况 | 第59-60页 |
5.4 Y养老综合体项目开发运营模式设计 | 第60-62页 |
5.5 Y养老综合体项目盈利模式 | 第62-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发展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的建议 | 第65-69页 |
6.1 完善养老产业链 | 第65页 |
6.2 完善养老地产财政和税收政策 | 第65-66页 |
6.3 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66-67页 |
6.4 养老地产开发运营中进行角色分工 | 第67页 |
6.5 重视运营商在养老地产项目中的前导作用 | 第67页 |
6.6 运营商应加快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 | 第67-6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