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1-14页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创新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Christopher Alexander的自组织思想 | 第16-47页 |
2.1 Christopher Alexander的生平 | 第16-17页 |
2.2 Christopher Alexander自组织思想的发展 | 第17-38页 |
2.2.1 形成期(1954-1966年)系统分解方法建构 | 第19-24页 |
2.2.2 成熟期(1966-1977年)建成环境分解与综合还原 | 第24-31页 |
2.2.3 发展期(1977年-至今)系统的整体性 | 第31-38页 |
2.3 Christopher Alexander自组织思想的跟随者 | 第38-41页 |
2.3.1 Nikos·A·Salingaros建筑与城市复杂性研究 | 第39-40页 |
2.3.2 Michael Mehaffy传统与可持续城市 | 第40-41页 |
2.4 环境结构中心及其对Christopher Alexander思想的推广 | 第41-44页 |
2.4.1 知识共享的基地 | 第42-43页 |
2.4.2 跨学科研究组织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3章 模式语言理论对计算机领域的影响 | 第47-58页 |
3.1 模式语言对计算机领域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 设计模式运动 | 第48-52页 |
3.2.1 设计模式 | 第48页 |
3.2.2 设计模式运动 | 第48页 |
3.2.3 设计模式运动的发展历程 | 第48-52页 |
3.3 设计模式运动中的主要人物与机构 | 第52-57页 |
3.3.1 OOPSLA与设计模式运动 | 第53-54页 |
3.3.2 山坡小组The Hillside Group | 第54-55页 |
3.3.3 程序设计模式语言大会 | 第55页 |
3.3.4 Kent Beck与设计模式运动 | 第55-56页 |
3.3.5 Ward Cunningham | 第56页 |
3.3.6 模式语言四人组The Gang of Four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模式语言与设计模式 | 第58-75页 |
4.1 探讨设计模式的缘由 | 第58-59页 |
4.2 模式语言与设计模式的异同 | 第59-62页 |
4.2.1 模式语言 | 第59-60页 |
4.2.2 设计模式 | 第60-61页 |
4.2.3 模式语言与设计模式之间的异同 | 第61-62页 |
4.3 借鉴设计模式对模式语言进行再整理 | 第62-71页 |
4.3.1 对城镇模式语言的分类归纳 | 第62-66页 |
4.3.2 对建筑模式语言的分类归纳 | 第66-69页 |
4.3.3 对构造模式语言的分类归纳 | 第69-71页 |
4.4 设计模式对模式语言的启迪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结语 | 第75-77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75-76页 |
5.2 问题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第86-87页 |
附录C Christopher Alexander的规划与建筑实践作品表 | 第87-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