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层状分子筛 | 第9-12页 |
1.1.1 拓扑学转化策略 | 第9-11页 |
1.1.2 层状分子筛的研究历程 | 第11-12页 |
1.2 层状分子筛的合成 | 第12-15页 |
1.2.1 “自下而上”合成法 | 第12-14页 |
1.2.2 “自上而下”合成法 | 第14-15页 |
1.3 层状分子筛的后处理改性 | 第15-21页 |
1.3.1 模板剂脱除 | 第15-16页 |
1.3.2 溶胀 | 第16页 |
1.3.3 柱撑 | 第16-18页 |
1.3.4 扩孔 | 第18-19页 |
1.3.5 层间重组 | 第19-20页 |
1.3.6 剥层 | 第20-21页 |
1.4 金属-分子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 第21-23页 |
1.4.1 浸渍法/离子交换法 | 第21页 |
1.4.2 二次晶化法 | 第21-22页 |
1.4.3 原位合成法 | 第22-23页 |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5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25-26页 |
2.2.1 RUB-36SW的制备 | 第25页 |
2.2.2 Pd@FER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3 Pd/RUB-37的制备 | 第26页 |
2.2.4 MCM-22SW的制备 | 第26页 |
2.2.5 M@MCM-22的制备(以Pd@MCM-22为例) | 第26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26-28页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26页 |
2.3.2 扫描电镜(SEM)/扫描透射电镜(STEM) | 第26-27页 |
2.3.3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27页 |
2.3.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27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7页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 | 第27页 |
2.3.7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27页 |
2.3.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 第27-28页 |
2.3.9 核磁共振表征 | 第28页 |
2.4 催化反应评价 | 第28-29页 |
2.4.1 烯烃(醛酮)加氢 | 第28页 |
2.4.2 糠醛丙酮缩合加氢反应 | 第28-29页 |
3 Pd@FER的制备及其在择形加氢中的应用 | 第29-46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分子筛包裹金属纳米粒子材料制备 | 第30-35页 |
3.2.1 RUB-36溶胀 | 第30-31页 |
3.2.2 去溶胀条件的优化 | 第31-35页 |
3.3 Pd@FER结构分析 | 第35-39页 |
3.3.1 SEM和TEM | 第35-37页 |
3.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37-38页 |
3.3.3 XPS表征 | 第38-39页 |
3.4 催化加氢反应评价 | 第39-44页 |
3.4.1 烯烃加氢反应评价 | 第39-42页 |
3.4.2 醛酮加氢反应评价 | 第42-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4 Pd@MCM-22的制备及其在糠醛丙酮缩合加氢中的应用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MCM-22包裹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酸性探究 | 第47-49页 |
4.2.1 “层重组”的拓扑学转化过程 | 第47-48页 |
4.2.2 不同金属前驱体制备的M@MCM- | 第48-49页 |
4.3 糠醛丙酮缩合加氢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49-57页 |
4.3.1 醇醛缩合反应 | 第49-51页 |
4.3.2 糠醛丙酮缩合加氢反应路线 | 第51-52页 |
4.3.3 糠醛丙酮缩合加氢反应影响因素 | 第52-57页 |
4.4 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