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6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1-13页 |
1. 国家政策的倡导 | 第11-12页 |
2.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 第12-13页 |
3. L县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需要 | 第13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4. 国内有关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的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方法 | 第24-26页 |
1. 研究的对象 | 第24页 |
2. 研究的目标 | 第24页 |
3. 研究的方法 | 第24-26页 |
二、L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交流现状调查 | 第26-28页 |
(一) L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实施情况说明 | 第26-27页 |
(二) L县Y学校教师流动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8-39页 |
(一) 制度实施的问题 | 第28-30页 |
1.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机制本身存在的不足 | 第28页 |
2. 缺乏有效的轮岗教师遴选机制 | 第28-29页 |
3. 缺乏完善的使用管理机制 | 第29-30页 |
4. 教师交流轮岗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到位 | 第30页 |
(二) 学校管理的问题 | 第30-32页 |
1. 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敷衍了事” | 第30-31页 |
2. 城镇优秀教师交流到“点”难 | 第31-32页 |
3. 学校对轮岗交流教师的管理、评价和监督不到位 | 第32页 |
(三) 师资方面的问题 | 第32-36页 |
1. 教师轮岗交流的实施,涉及校长和教师的切身利益 | 第32-34页 |
2. 校长和年轻骨干教师轮岗交流更难 | 第34页 |
3. 教师对轮岗交流政策了解程度不高,态度不积极 | 第34-36页 |
(四) 学生适应性问题 | 第36-39页 |
四、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因素分析 | 第39-44页 |
(一)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9-40页 |
1. 城乡差别是影响教师轮岗交流的主要因素 | 第39页 |
2. 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偏低 | 第39-40页 |
3.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也是影响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因素之一 | 第40页 |
(二) 制度建设因素 | 第40-41页 |
1. 轮岗交流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 | 第40-41页 |
2. 与轮岗交流密切相关的系统制度缺失 | 第41页 |
(三) 学校环境因素 | 第41-42页 |
1. 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环境差距大 | 第41页 |
2. 学校内部管理、人际关系等因素 | 第41-42页 |
(四) 师资因素 | 第42-44页 |
1. 农村优质教师资源的极度短缺 | 第42页 |
2. 教师自身目的与制度预期的矛盾 | 第42-43页 |
3. 教师自身的顾虑 | 第43-44页 |
五、提升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 第44-50页 |
(一) 社会和政府营造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 | 第44-45页 |
1. 政府优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破除二元分化格局 | 第44页 |
2. 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44-45页 |
(二) 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县域资源、完善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经费支持力度 | 第45页 |
2. 优化升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事管理体制 | 第45-46页 |
3. 建立县域内教师轮岗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优化管理 | 第46页 |
(三) 学校优化办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第46-48页 |
1. 优化运行学区(片区)捆绑办学模式 | 第46-47页 |
2. 为教师搭建平台,促进农村教师成长 | 第47页 |
3. 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第47-48页 |
(四)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对轮岗交流的认识 | 第48-50页 |
1. 轮岗交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48页 |
2. 提高对轮岗交流政策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轮岗交流 | 第48-50页 |
六、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54-56页 |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 第56-58页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