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近红外纳米材料 | 第15-18页 |
1.2.1 金纳米颗粒 | 第15-16页 |
1.2.2 碳纳米材料 | 第16页 |
1.2.3 聚合物纳米材料 | 第16-17页 |
1.2.4 NIR染料的纳米载体 | 第17-18页 |
1.2.5 上转换纳米材料 | 第18页 |
1.2.6 其它纳米材料 | 第18页 |
1.3 近红外纳米颗粒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第18-24页 |
1.3.1 近红外纳米颗粒用于生物成像 | 第18-19页 |
1.3.2 近红外纳米颗粒用于光热治疗 | 第19-20页 |
1.3.3 近红外纳米颗粒用于药物输送 | 第20页 |
1.3.4 近红外纳米颗粒用于联合化疗 | 第20-22页 |
1.3.5 多功能纳米颗粒用于光化学治疗 | 第22-24页 |
1.4 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 | 第24-25页 |
1.5 研究意义和设计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蛋白-CuSMn的合成、乳腺癌细胞识别及光热治疗 | 第27-60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4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30页 |
2.2.2 纳米CuS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2.3 BSA-PEG-FA的合成 | 第30页 |
2.2.4 PDAMn-CuS@BSA-FA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5 PDAMn-CuS@BSA-FA@Fe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1页 |
2.2.6 原子吸收测定纳米颗粒中金属离子Cu~(2+)、Mn~(2+)、Fe~(2+)的含量 | 第31页 |
2.2.7 紫外光谱测定荧光染料配体PDA的含量 | 第31页 |
2.2.8 稳定性测试 | 第31-32页 |
2.2.9 光驱动催化水氧化实验 | 第32页 |
2.2.10 纳米颗粒对乳酸的氧化 | 第32页 |
2.2.11 光热效应的检测 | 第32页 |
2.2.12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 第32-33页 |
2.2.13 细胞毒性 | 第33页 |
2.2.14 细胞荧光成像 | 第33-34页 |
2.2.15 动物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34页 |
2.2.16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59页 |
2.3.1 纳米PDAMn-CuS@BSA-FANPs的合成及紫外表征 | 第34-36页 |
2.3.2 红外光谱表征 | 第36-37页 |
2.3.3 拉曼光谱表征 | 第37-38页 |
2.3.4 电子顺磁共振表征 | 第38-39页 |
2.3.5 XPS光谱表征 | 第39-40页 |
2.3.6 透射电镜及Zeta电位分析 | 第40-42页 |
2.3.7 纳米PDAMn-CuS@BSA-FA的稳定性分析 | 第42-44页 |
2.3.8 光催化水氧化 | 第44-45页 |
2.3.9 水为氧源对乳酸的氧化 | 第45-46页 |
2.3.10 乳酸氧化条件的研究 | 第46-47页 |
2.3.11 光热效应 | 第47-49页 |
2.3.12 荧光性能 | 第49-50页 |
2.3.13 细胞对纳米颗粒的荧光响应性 | 第50-53页 |
2.3.14 细胞毒性分析 | 第53-54页 |
2.3.15 细胞荧光成像 | 第54-57页 |
2.3.16 动物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57-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GdCuS核酸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肿瘤双模态成像与光热治疗 | 第60-80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4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60-61页 |
3.2.2 纳米GdCuS溶液的制备 | 第61页 |
3.2.3 纳米GdCuS-DNA的组装 | 第61-62页 |
3.2.4 纳米GdCuS-DMP的组装 | 第62页 |
3.2.5 稳定性测试 | 第62页 |
3.2.6 含GC序列核酸对PDA紫外吸收的影响 | 第62页 |
3.2.7 含GC序列核酸对PDA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8 光热效应的检测 | 第63页 |
3.2.9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 第63页 |
3.2.10 细胞毒性 | 第63页 |
3.2.11 细胞荧光成像 | 第63页 |
3.2.12 动物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63页 |
3.2.13 动物体内磁共振成像 | 第63页 |
3.2.14 统计分析 | 第63-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9页 |
3.3.1 纳米GdCuS-DMP的合成 | 第64页 |
3.3.2 含GC序列对PDA的负载 | 第64-67页 |
3.3.3 圆二色光谱表征 | 第67-68页 |
3.3.4 紫外光谱表征 | 第68-69页 |
3.3.5 透射电镜 | 第69-70页 |
3.3.6 纳米GdCuS-DMP荧光性能 | 第70-71页 |
3.3.7 纳米GdCuS-DMP的稳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3.3.8 光热效应 | 第72-74页 |
3.3.9 细胞毒性分析 | 第74页 |
3.3.10 细胞荧光成像 | 第74-76页 |
3.3.11 纳米颗粒对乳腺癌细胞识别性能的定量分析 | 第76页 |
3.3.12 细胞线粒体成像 | 第76-78页 |
3.3.13 动物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78页 |
3.3.14 动物体内磁共振成像 | 第78-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荧光硫化铜/硅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肿瘤细胞成像与光热治疗 | 第80-93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0-8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80-81页 |
4.2.2 纳米CuS溶液的制备 | 第81页 |
4.2.3 CuS@mSiO_2-NH_2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81页 |
4.2.4 CuS@mSiO_2-RhB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81页 |
4.2.5 CuS@mSiO_2-RPM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81-82页 |
4.2.6 紫杉醇的吸附 | 第82页 |
4.2.7 紫杉醇的释放 | 第82页 |
4.2.8 光热效应的检测 | 第82页 |
4.2.9 细胞毒性 | 第82页 |
4.2.10 细胞荧光成像 | 第82-8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2页 |
4.3.1 紫外光谱表征 | 第83-84页 |
4.3.2 红外光谱表征 | 第84-85页 |
4.3.3 透射电镜 | 第85-86页 |
4.3.4 荧光分析 | 第86页 |
4.3.5 紫杉醇的吸附与释放性能 | 第86-88页 |
4.3.6 光热效应 | 第88-90页 |
4.3.7 细胞毒性分析 | 第90-91页 |
4.3.8 细胞荧光成像 | 第91-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5.1 结论 | 第93-94页 |
5.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