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圈层分析法的新老校区“隐形校园”商业空间对比研究--以合肥市两所高校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绪论第17-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8页
        1.1.1 我国当前高校周边商业空间现状第17页
        1.1.2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3 高校隐形校园的研究意义第18页
    1.2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3.1 文献归纳研究法第19页
        1.3.2 行为观察法第19页
        1.3.3 问卷调查法第19-20页
        1.3.4 圈层分析法第20-21页
    1.4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念及研究现状第22-31页
    2.1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第22-23页
        2.1.1 新老校区第22页
        2.1.2 隐形校园第22-23页
        2.1.3 高校周边商业第23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29页
        2.2.1 国外研究综述第23-24页
        2.2.2 国内研究综述第24-29页
    2.3 本章小结及本文新视角第29-31页
第三章:高校“隐形校园”商业空间案例调研及问卷第31-61页
    3.1 案例选择第31-33页
        3.1.1 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与翡翠湖校区)第31-32页
        3.1.2 安徽大学(龙河校区与磬苑校区)第32-33页
    3.2 高校“隐形校园”实地调研现状及问题第33-40页
        3.2.1 环境问题第34-37页
        3.2.2 交通问题第37页
        3.2.3 安全问题第37-39页
        3.2.4 商业布局问题第39页
        3.2.5 “隐形校园”对学生成长消极影响方面第39-40页
    3.3 高校“隐形校园”学生消费行为需求及影响分析第40-60页
        3.3.1 隐形校园商业空间消费行为观察第40-42页
        3.3.2 高校学生消费行为调查问卷概况综述第42-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合肥两所高校新老校区“隐形校园”商业空间圈层分析及对比研究.第61-102页
    4.1 高校“隐形校园”商业空间圈层绘制第61-64页
        4.1.1 圈层绘制的操作方法第61页
        4.1.2 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圈层第61-62页
        4.1.3 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圈层第62-63页
        4.1.4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圈层第63页
        4.1.5 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圈层第63-64页
    4.2 圈层分析第64-89页
        4.2.1 四个校区消费活动圈层分析第64-67页
        4.2.2 四个校区空间布局圈层分析第67-71页
        4.2.3 四个校区业态构成圈层分析第71-85页
        4.2.4 四个校区需求结构圈层分析第85-89页
    4.3 不同校区对比分析第89-99页
        4.3.1 不同校区消费活动对比分析第89-90页
        4.3.2 不同校区空间布局对比分析第90-93页
        4.3.3 不同校区业态构成对比分析第93-98页
        4.3.4 不同校区需求结构对比分析第98-99页
    4.4 圈层分析结果与满意度调查及需求调查结果对比第99-101页
        4.4.1 整体满意度差异分析第99页
        4.4.2 匮乏及过多业态与圈层调研结果分析第99-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新老校区“隐形校园”商业空间调控策略第102-112页
    5.1 基于问卷调查与圈层分析后的调控指标设定第102-103页
        5.1.1 消费出行距离第102页
        5.1.2 空间形态模式第102页
        5.1.3 功能业态复合第102-103页
    5.2 各校区隐形校园商业空间调控策略第103-106页
        5.2.1 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调控策略第103-104页
        5.2.2 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调控策略第104-105页
        5.2.3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调控策略第105页
        5.2.4 安徽大学龙河校区调控策略第105-106页
    5.3 理想化的高校校区隐形校园商业空间构建的设想第106-110页
        5.3.1 需求业态构成第106-108页
        5.3.2 理想空间布局结构第108-109页
        5.3.3 各圈层建议布置业态第109-110页
    5.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结论第112-117页
    6.1 各章小结第112-113页
    6.2 全文主要成果第113-116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附录1 隐形校园商业环境调查问卷(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第119-125页
附录2 隐形校园商业环境调查问卷(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第125-131页
附录3 隐形校园商业环境调查问卷(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第131-137页
附录4 隐形校园商业环境调查问卷(安徽大学龙河校区)第137-14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新徽派建筑的类型学探析
下一篇: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工程特性研究